字:
关灯 护眼
饿狼小说 > 临夏 > 第181章,将售

第181章,将售

    当日,方临就将《三国演义》第三、第四部稿子交付,递送京师,随后又去寻了早已联络好的商队,将给董祖诰的信、红薯手稿送出。

    寄予董祖诰的信件、手稿是私人关系,以他的面子,要将这些走官方渠道,的确也能走,也没人会说些什么。但如此行事不周,若被洪泰帝得知,可能会降低观感不说,将来万一被有心人针对,拿此错处,小事也会变大事。

    许多事情就是这样,不上称没四两,上称重过千斤,方临自然不会犯这种错误,给人扣大帽子的机会。

    ‘给董兄的信、手稿,两者加起来,竟有洋洋洒洒数万字了。’方临其实也没写什么,就是家长里短,问候日常。

    这个时代寄一封信极不容易,也不比前世电报,按字收费,寄一次信的钱一般固定,毕竟纸张能有多重?厚的信是这些钱,薄的信也是这点钱,既然如此,那可不得多写些么?

    从前去往小和村的信就是这样,事无巨细,恨不得将能说的都说完,如今给董祖诰的信同样如此,所以才有四个字叫作‘纸短情长’。

    ‘从淮安去到京师的商队,如此长途,一两个月才能碰到一次机会,平时写着写着,积攒下来,就有这么多了。’

    ‘董兄一贯讨厌文章如老太太的裹脚布,写得又臭又长,看到我这么厚的信,如老妈子繁琐絮叨,不知是何反应?’方临试想着董祖诰收到信的反应,笑了笑。

    等这些寄出,一颗心也落定下来。

    ‘这次,红薯若是能得到洪泰帝重视,在接下来连年的天灾人祸中,就能少死不知多少人,为大夏多保存一分元气,大夏也或许会因此,有着一线浴火重生的希望……’

    但说实话,方临还是没太大信心。

    ‘如今大夏的情况,内外交困,内部天灾、党争,一国之武力,卫所内部都出现问题,冗员、空饷;外部有着辽东鞑子,秣马厉兵……’

    ‘更重要的是,一个封建王朝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若是皇帝昏聩,能造成的破坏简直难以想象,积攒再多家底都能一朝丧尽,如汉朝之武帝,唐时之玄宗,若大夏真的扶不起,纵然有红薯,也只是多苟延残喘些时间。’

    ‘罢了,我该做的、能做的都做了,后路准备也不能放下。’

    方临并非愚忠之人,若大夏真的无力回天,也不会跟着一同陪葬。

    ‘眼下,《三国演义》第三部、第四部稿子通过官方渠道传至京师,陛下手中,在这個过程中未必不会泄露,那些见钱眼开的太监,实是不能抱太大期望……更糟糕的是,就算他们为了钱,将稿子传出,我又能奈他们何?’

    ‘所以,还是得将《三国演义》第三部、第四部尽快推出,带来银钱,打出名声。’

    方临暗下决心。

    ……

    次日,方临通过分销渠道,请来江淮之地别府书商。

    相比上次,这次来的每府书商都多了许多,一是这两月中,发行过数本其他人的通俗,分销渠道日趋成熟;二则这是方临的书,还是早有口碑的《三国演义》,真正的头部书。

    如上次一样,给了前十回样书,让这些人看看质量,这一看,在场书商无不沉入其中,赵云截江夺阿斗、张翼德义释严颜、孔明定计捉张任……高潮迭起,单刀赴会、百骑劫营……名场面不断。

    方临耍了个小花招,这次同样是第三部的前十回,再后面一些的关羽之死、张飞之死、刘备之死,并没写出,只看前十回,并不‘刀人’,完全就是爽得不能再爽的爽文。

    如此高质量,将这些书商最后一丝担心打消,知道抢到就是挣到,一个个竞相出价,尤其是上次尝到甜头的分销商,更是疯狂。

    因为这次一炮双响,一次两部,又有江淮之地十数个府,这一下子,直接让方临收割了小十万两银子!

    随后,这些获得分销商的书商连夜带着书稿回去,淮安这边,方临也早就吩咐下去,紧锣密鼓开始印刷。

    ……

    也就在《三国演义》第三部、第四部印刷期间,蒲知府有了动作,一边约谈城中粮商,遏制粮价剧烈波动,以免造成百姓恐慌;一边调拨常平仓粮食投入市场,并放出消息,淮安受灾程度相对较轻,粮食供应稳定,不必大肆抢粮。

    因为蒲知府素来的威信、民望,粮价暂时稳住。

    随后,灾民陆续一波波到来,蒲知府又陆续放出消息:为了打击不法商贩,囤积居奇,根据户籍,限量购粮;上书朝廷,已减免淮安今岁的赋税;从受灾程度较轻的州府调拨、采买粮食……

    按照方临的思路,每当百姓听到坏消息,开始恐慌,就释放‘利好’,进行中和对冲,也是让百姓看到官府没有闲着,在持续做实事,一切尽在朝廷掌握,给他们建立信心,稳住粮价。

    随着灾民纷纷来到,前年方临来到府城的那片棚户区,又重新用上。

    官府从预备仓、义仓调拨粮食,进行赈灾,给灾民施粥。

    码头、厂坊,也在持续吸收灾民,减轻压力。

    可纵使如此,因为这次灾情严重,仍是压力巨大。

    不必说,当蒲知府邀请城中达官贵人、富商大贾,召集大小商贩,他们都是知道今年这一刀是挨定了。

    只是,他们还沉浸在以往经验,打算和蒲知府反复拉扯,最后意思意思,蒲知府却不按套路出牌,拿出‘捐献多少刻碑记录、公示府城百姓’这一招,一下子打在了他们的七寸。

    ——城中大族根基在这里,不能坏了名声,小商小贩也是做的本地生意,更不必说,名声坏了,那还做个屁的生意?

    故而,纵使肉疼,他们也只能捐出一个符合身份的银钱,最终,此次捐献筹款数目是上次灾年的数倍。

    方临也在其中,随大流,根据当前产业,拿出不多不少,并不显眼。

    事后,蒲知府妙计在城中百姓间广为传颂,津津乐道。

    ……

    就在淮安府城局势一片欣欣向好之际,江淮之地,别地州府的受灾详情陆续传来,触目惊心,若是如此也就罢了。

    也不知是城中大族因为捐献挨宰一刀,不甘心,还是城中粮商放出的消息,说‘近临州府的粮价飙升,已超过淮安三五成’、‘江淮之地粮食紧缺,蒲知府派出采买粮食船队无功而返’……

    这般小道消息开始传播,已在小范围引发恐慌,可预见的,若是任由传播开来,不出一两日,城中粮价必将再次陷入疯狂,官府严阵以待,蒲知府更是连夜将方临请去。

    次日,轩墨斋宣布消息,《三国演义》第三部、第四部一齐开售,并会将一成利润捐献救济灾民,打出宣传语‘每买一本书,就会有多一碗粥救济灾民’。

    得益于《三国演义》前两部的巨大名声,又有官府有意推波助澜,此消息当天上午就轰传全城,瞬间盖过那些小道消息,成为淮安府城无可争议的唯一焦点。

    尤其是轩墨斋主店、两个分店开启预售,当天三个铺子全部爆满,预定的客人都挤到了店外。

    只能说,哪怕在灾年,有钱人也没受到太大影响,仍是富得流油,或者说,当下时代精神需求匮乏,一本好书真的会有许多人为之花钱。

    百姓看到这些,瞬间感觉:好嘛,城中有钱人还在抢不能吃、不能喝的书,说明没什么大事,心一下子就安定下来了。

    不仅如此,整个淮安府城还非常违逆常识地,在灾后隐隐有着经济繁荣之势。

    许多书迷因为《三国演义》第三部、第四部这么快出来,非常高兴,并且,看书还能救济灾民,获得道德上的满足,简直是双倍高兴,极为舍得掏腰包。

    同时,《三国演义》第三部、第四部即将发售,带动第一部、第二部又跟着有了热度,在酒楼、茶馆再度兴盛了起来,挽救了惨淡的生意,让茶馆酒楼掌柜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对方临感激得无以复加。

    再就是,方临将一成利润捐出,如此高义,声望在城中拔升一截。

    当府城百姓注意力从灾情,转移到了《三国演义》第三部、第四部上,官府上下大大松了口气。

    ……

    等府城局势稳定,这日,蒲知府请方临吃饭。

    蒲知府感慨道:“方临你真智谋之士也,平抑粮价、筹措捐款、稳定人心,都是按你所料发展,尤其是前两日舆情,力挽狂澜……我代城中百姓谢过你了。”

    “大人过誉,我不过动动嘴,落到实处还是大人、府衙上下官员,实不敢居功。”

    “方临你啊,真是太过谦虚了,真不像是一个少年。”

    说话间蒲妻上菜,烧鸡、醋溜鱼、白斩鸭……八菜一汤。

    蒲知府看着这些,蹙起眉头道:“大灾之年,过了。”

    他不由想到前两日,去视察城外,看到灾民面黄肌瘦,再看看眼前的大鱼大肉,实在是食不甘味。

    蒲妻本来高高兴兴,做了好饭好菜,看到蒲知府如此脸色,低着头下去了。

    没一会儿,老太太过来指着蒲知府鼻子骂:“小方好不容易来一次,做一顿好饭怎么了?咱家如今也不缺钱,有小方的书肆分红,干干净净的钱,就不能花了?什么,做的太多,浪费?一顿吃不了,就两顿、三顿,剩菜不都进了肚子,有什么浪费的?”

    的确就如她说的,方临常来坐坐,因为书肆分红,也因为了解方临的秉性,蒲家人都对方临印象极佳,才有这些好饭好菜,平时倒也不会如此稍显奢侈。

    面对老娘的训斥,蒲知府唯唯诺诺,半句不敢反驳,等老太太过去了,才掩面尴尬道:“让方临你见笑了。”

    “何出此言?大人之勤俭,乃是淮安百姓之福。不过话又说回来,以大人为淮安百姓所做之事,又是花的自家干净的钱,亦是不浪费,一顿好饭似也无可厚非。”

    这是方临的真实想法,公正廉洁,也不意味着好官就要顿顿吃糠咽菜吧?

    “一顿好饭好菜无可厚非,只怕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蒲知府说着,目光微凝:“就如咱们城中,就有坏人啊!平时试探、考验我也就罢了,前两日的消息,‘近邻州府粮价飙升,超过淮安三五成’、‘采买粮食无功而返’,传播这些,用心何其歹毒也!”

    方临听着这话,想起曾经见到的七夕诗会上城中城中大族对蒲知府的围猎,想起前些日子,城中突然出现舆情:“大人,可抓住幕后之人?”

    “那些人滑不溜秋的很,一有风吹草动,一看事不可为,立刻壁虎断尾……最终只抓了些小喽啰,不过想想也知道,这事无非就是城中那几家。”

    蒲知府冷笑道:“城中五大家族,范家、谷家、马家、邵家、段家。谷家船队将生意做到海外,运送丝绸、茶叶、瓷器等出去,回来时常常在吕宋采买便宜粮食压仓;马、邵、段三家,田地不少,多有囤粮;范家嫌疑稍小些。”

    “谷家、马家、邵家、段家。”方临微微点头,知道这些也都是自己开办厂坊的对手。

    ‘虽说谷家正因为诡田案,处于收缩状态,但未必会袖手旁观,看着我崛起。马家、邵家、段家同样如此,固然有严重的小农意识,重视土地,这次灾后,大概率会去兼并土地,但等过后,恐怕也会与我为难。’

    这也不是他们针对方临,而是做生意就是这样,你多吃一口,我就要少赚一点,五大家族之间也会斗起来,你给我挖坑,我给你埋雷……

    ‘不过都有着背景,都是体面人,至少手段不会太过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吧!’

    方临知道,谷、马、邵、段四家如今各有负担,已然是阻力最小的时候了,若是这一关都过不去,那这生意还是不要做了。

    “对了,方临伱说的番薯,我已考察确认,上书奏于陛下,等将来推广,必然大大利国利民。”

    蒲知府倒了酒,起身敬了方临一杯:“于公,番薯若是种植,必活人无数;于私,这是政绩,我参与其中,也少不得青史留名,这杯酒我敬你!”

    “大人言重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只是做些本分之事罢了。”

    方临与蒲知府碰杯,一饮而尽,想到此时,自己书稿、信恐怕已然到了京师,不知会搅动怎样的风云。

    ……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