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民间的富贵人家和公司开始接建设更高的楼房,这是工业化以来民间积累的财富得到了小幅度的释放。
勋贵阶层是为了个人需求而建设,带有一定的斗富、炫耀、显摆、标新立异的心理。
民人富豪在带有这种心态的同时,同时也带着正常的商业目的,为了商业效益开始建设更高的商业楼房。
与此同时,大明朝廷也开始建楼房了,也就是朱简烜批准的功勋楼,目标两百米以上的摩天大楼。
按照朱简烜的建议,大楼选址在南苑与顺天府城中间,北大红门与永定门的中间点西侧。
完成了完整外城的顺天府城,城墙内的规模已经足够了大,关键是城市周围禁止建设工厂,同时限制城内居民的来源。
现在顺天府城的城市规模并不大,绝大部分建筑大部分都还在城墙以内。
再加上南苑是皇家猎场,永定门通往南苑的大路周围,本来就是辟出来的皇室通道,周围没有建设额外的建筑。
这里现在基本不用拆迁,可以直接开始工程本身的准备。
考虑天工二十七年的正月十七,就是朱简烜的五十岁生日了,肯定举行最大规模的藩国君主朝觐仪式。
所以功勋楼理所当然的工程节点,就是在天工二十六年年底之前完工。
从天工二十五年春天开始准备,总共不到两年的工期算不上宽裕,工程相关人员都尽可能的把工期往前赶。
大楼的内部详细结构还在设计的时候,大楼本身的场地和地基准备就已经直接开始了。
清理场地周围的建筑和杂物,开挖地下空间的施工场地。
设计没完成,但可以把地基往尽可能高的标准做,把尽可能多的桩基打到五十米下的岩层中。
同时按照朱简烜的直接指示,在大楼地基和周围的区域,建设用途不明的“地下避难所”,地下指挥中心和地下通讯中心。
地下和楼里面,都快留出专门的强弱电井和维护通道,方便后续添加更多的新设备。
地下这些东西就折腾了几个月,到了入夏的时候大楼的设计完成,大楼本身也正式开工建设。
大楼开始一段一段的迅速向上攀升。
与此同时,到了天工二十五年之后,大明本土派往海外的军队,开始陆续返回本土了。
按照朱简烜制定的军事驻防制度,所有在奉命海外驻防的大明士兵和将领,可以自行选择在当地授田落户,也可以选择通过换防归乡。
朝廷支持他们在海外落户,因为那样相当于武装移民,一个青壮士兵留在那里,相当于送过去了一个家庭。
不但可以带上自己的家庭过去,还能吸收一些当地女子当妾室奴仆。
所以,在绝大部分刚刚征服和开拓的地方,只要士兵和军官愿意在当地落户,就能直接原地提升两级待遇。
本土卫所出身的士兵大多愿意留在海外,因为他们父辈在老家的产业,本来就只能由一个兄弟继承。
其他的兄弟成年之后本来就要专门考虑,是进城去工厂里面做工,还是到海外去开荒种田。
现在直接留在海外,不但能直接分到土地,还能继续领着军队的俸禄,镇守地方事情也并不麻烦,还能收一两个胡姬填房。
但现在大明本土终究比海外繁华的多,终究有很多士兵和将领希望回到家乡去生活。
对于这部分士兵和将领,在非战争状态下,在海外驻防满两年,就可以申请回乡了,最多不超过三年。
这批部队回乡的同时,朝廷会从本土调派新的部队过去换防,换防的部队同样可以选择,留下还是两年之后回乡。
这样不断地换防和选择,最终回乡的士兵越来越少,留在当地的士兵越来越多,直到不需要再换防。
与此同时,在战争结束之后,留在海外的驻防部队中的大部分士兵,会逐渐从正规主力部队转变成留在当地的驻防民兵。
这次战斗中直接指挥作战的高级将领,也在战争结束后的第一次换防中返回大明本土。
他们的封赏已经确定下来了,可以通过电报直接通知他们,也可以通过驿站直接把手续文件送出去。
但是这种严肃的大事,无论是他们当事人,还是皇帝和朝廷官员,都希望举行正式的封赏仪式,现场册封办手续。
封赏仪式是夸耀和展示他们功劳与成就的仪式,同时也是他们向皇帝和朝廷展示忠诚的时候。
他们自己也想参加,也必须回来参加,包括参加了战争的藩国君主。
天工二十五年冬天到来的时候,各地的功臣们已经陆续赶到了顺天府,正式的集中册封仪式被定在了冬至当天。
天工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上午,朱简烜穿上了最为严肃正式的冕服,在北苑新宫正殿大公殿升座。
在京宗室、勋贵,大明中央朝廷的高级官员,等待册封的新功臣们,全都穿上了最正式的礼服,一起行五拜三叩首的大礼。
臣子们非常严肃的完成全部的拜礼之后,仍然继续伏在地上等待朱简烜的命令。
朱简烜坐在上面轻轻抬手:“平身吧。”
所有的勋贵官员齐声道谢,起身之后到大殿两侧分班站立。
明朝的五拜三叩首大礼,在非常严肃的正式仪式上才会使用,这种场合下就要将礼仪行完整。
平时臣子见皇帝不需要跪拜,拱手躬身就可以了。
所以别说朱简烜了,就算是以前的明朝皇帝,其实很少会用到“免礼”这个命令。
历史上的清朝时期,将三跪九叩首定为朝见皇帝的常规礼仪,臣子只要见到皇帝都应该三跪九叩的来一套。
但是日常见面就这样行礼,显然会非常的浪费时间。
皇帝有急事的时候,就不想看着臣子在面前拜完全套,看到臣子下跪的时候就直接喊:“免礼”。
这时候臣子只需要继续拜下去,叩首一次就行了,不用把后面的全拜完了。
但还不能站起来,要等皇帝说了“平身”才能站起来。
不过清朝皇帝平时并没有说平身的习惯,就算是军机大臣也要全程跪着跟皇帝说话。
跪着把皇帝的指示写下来,称为“跪受笔录”。
行礼完毕,朱简烜让大学士沈复出来宣旨,第一封圣旨不是给臣子的,而是给全天下的。
沈复站在一根话筒前,抑扬顿挫的宣读这份诏书。
声音通过电力驱动的音响设备,在面积广阔的大殿之中回响,也在大殿外的广场上回荡。
也通过广播系统传向外界,在大明所有通了广播的地方播放。
诏书首先用几句话,概括性的提了一下神洲古往今来的历史,顺口赞叹了古代明君圣祖们的功绩和作为。
然后简单的总结了大明立国以来的大致历史,顺便给了懿文太子和景泰帝以正式的皇帝身份。
特别肯定了崇祯皇帝的功绩,崇祯皇帝在天崩之时能够挽天倾而不倒,给了大明能够继续延续和传承的可能。
特别是调整了大明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层面的方向,给后来的工商业社会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总结和回味天工皇帝朱简烜自己这一生到目前的大致经历和主要成就。
在这些铺垫的基础上,正式昭告天下,宣布整个世界已经完全统一,大明已经成了整个世界的共主。
旧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新的时代即将开始了。
全天下的所有人,能够生活在这个时代,是一种荣幸也是一种挑战。
朱简烜作为大明皇帝,作为全天下的君父,未来将率领大明朝廷上下,让全世界更加的繁荣昌盛。
为后世子孙创造一个富裕、稳定、和平的新世界。
这是一份昭告天下的声明,让全天下的人都知晓和接受,现在和未来的世界的新格局。
诏书宣读完毕之后,现场的所有臣子再次一起躬身行礼。
这封诏书之后,朱简烜让自己的庶兄朱简煜出来,以亲王的身份给现场有功的藩国君主宣读册封诏书。
梁王朱简灿三子安陵郡王朱靖城,率领参战的大明内外藩国君主们出列拜倒,包括波兰国王拿破仑和奥地利的国公卡尔。
现在这些君主心中都稍微有一点忐忑和忧虑。
现在新的天下统一了,那大明皇帝不会考虑新的削藩方式呢?
以前皇帝支持移藩,甚至还设立了大量的新藩国,那会不会只是一种临时的措施?
战争开始之前,皇帝给他们的承诺,也就是在占领区给子孙设立新的藩国,现在还能不能完全兑现?
会不会直接把他们扣在顺天府,然后马上开始削藩战争?
不过这种忐忑和忧虑虽然存在,但却并不强烈,因为朱简烜的政治信誉极佳。
原文在六#9@书/吧看!
就算是对几个闹事的工人头目,朱简烜也是说到做到。
就算是在相对劣势下做出的承诺,也从来没有在死后做过反攻倒算的事情。
随着朱简煜把圣旨的内容一段一段的读完,现场的这些藩国君主的心也完全落到了肚子里。
皇帝还是那个皇帝,当初说怎么安排,现在就会怎么落实。
拿破仑还被允许使用亲王冠冕、袍服、仪仗,卡尔则是额外得到了大明国公的头衔。
历史上的卡尔大公,现在虽然有奥地利的公爵爵位,但奥地利的公爵和大明的国公,那可不是一个档次的头衔。
这些藩国君主的册封仪式,算是同时举行的,公开宣读的诏书里面,是将他们的名字放在了一起。
但他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单独的一份圣旨,以及一套与藩国对应的文件。
包括一份格式化的宗藩协议,明确他们的君主身份和继承方式,以及要对皇帝和朝廷履行的义务。
更重要的是每个人的封国舆图,那是他们未来的统治区域的具体范围。
这些东西就是他们未来的统治合法性来源。
这一批新设立的藩国,集中在印度内陆地区、安纳托利亚高原内陆地区、俄国欧洲部分的内陆地区。
这些地方未来的状态是“省国并行”,甚至整个大明的状态也是“省国并行”的,有点类似于汉朝的“郡国并行”状态。
神洲本土、中亚地区、神洲和中亚以北地区、澳洲地区四片区域完全由朝廷直辖,霖洲的绝大部分地区由朝廷直辖。
美洲东部、欧洲东部、亚洲地区、非洲地区“省国并行”,欧洲西部地区大部分地区由藩国统治。
现在大明虽然统一了整个世界,但是这个世界的格局仍然非常的复杂,很多地方仍然有大量的孤立异族存在。
如果要整个世界完全行省化,治理难度和成本都实在太高了,所以这种状态将长期维持下去。
藩国君主们听完诏书,再次一起行大礼谢恩,领取自己藩国的文件。
藩国君主的册封仪式完成后起身归位
朱简烜让朱简煜继续宣旨,给最重要的高级功臣们宣布最终封赏。
负责直接指挥作战的刘彪、杨遇春、邱良功、田意明、郑瑞安、纳尔逊等将领一起出列,在大殿中间跪下。
朱简烜以往册封功臣的时候,通常是在福利待遇上慷慨,在爵位等级上比较吝啬。
那是因为朱简烜的目标太大了,以往朝代的典型顶级军功,在朱简烜这里并不足以拿到最高级的爵位。
但是现在朱简烜的目标全部实现了,真的到了大封群臣、安享太平的时候。
所以朱简烜这一次的爵位封赏终于比较慷慨了。
几个海陆军主要将领全部封为国公,包括已经犯过错的杨遇春,也直接拿到了国公爵位。
杨遇春乱搞男女关系的事情已经处罚过了。
他之后也没有再犯类似的事情,与俄国前沙皇皇后也再也没有接触,表现出了明确的改过自新的状态。
而他的能力和功劳也都是实打实的。
朱简烜最后也没有再为难他,在天下即将归一的大喜事中,也让他的人生一起圆满了。
国公名单的最后一位是崔国栋,一个堪称幸运至极的新生代将领。
崔国栋以前叫崔二,一个出身山东省曹州的难民,山东发生旱灾的时候逃荒到大明,阴差阳错的进了军队当兵。
崔国栋真的有带兵打仗的天赋,随着吴国乃至大明的扩张,一路上抓住了无数次的晋升机会。
在这次世界统一战争的时候,崔国栋本来并没有单独负责一个战场的指挥。
但是田意明和纳尔逊突袭君士坦丁堡成功之后,额外开启了俄国南方战场上,崔国栋被安排过去当指挥官。
在俄国战场上再次表现优秀,抓着最后一班车拿到了国公爵位,真正的位极人臣了。
与此同时,各个战场主将的副手、参谋们都得到了郡公的封号。
当然,有些本来就有爵位的将领,叠加上这次的功劳和苦劳,也有的晋升到国公的。
当初那批退休的老将领中,当时的爵位没有到顶的,这次也一起晋升到了国公爵位,功德圆满了。
册封诏书宣读完毕,一众将领再次集体朝拜谢恩,领取了诏书和文件之后归位。
读了两份大诏书的亲王朱简煜下去休息,朱简烜让刚刚受封的杨遇春上来,宣读给侯爵和伯爵们的册封诏书。
这一次的名单变得更长了,如果不是新宫的大殿足够大,这些人就要在大殿前面的室外广场宣诏了。
侯爵和伯爵之下,子爵和男爵的数量更多,大殿是真的容纳不下了,只能在殿外广场上等待。
不过现在大明有扩音设备,在室外广场上举行仪式也没有问题,所有人都能听清内容。
不过宣读的册封诏书上没有详细名单了,不然单纯读名单都得读到晚上。
男爵以下,还有乡绅、乡士,这些人的数量更多,他们直接没有来现场参加仪式。
对应的诏书只能通过广播系统,在他们所在的军营之中宣布了。
爵位册封结束之后,还有对所有参与的官员、后勤人员,所有普通士兵的封赏。
实际参与作战的官兵,直接发两年的军饷和俸禄,没有直接参与作战的人员,发一年的俸禄。
所有的封赏宣读结束之后,朱简烜让大学士汪莱出来,宣读一份关于功勋楼的圣旨。
功勋楼用于纪念所有对大明有功之人的事迹,供后世子孙瞻仰供奉。
此次封赏涉及到的所有人员,都会被列入功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