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李琩一直在思考在安西落脚之后,下一步他应该怎么做。
如果仅仅只以安西的实力,想要与朝廷抗衡,这完全不现实,所以只有进一步做大。
想要做大,有两条路子,第一条路是大力发展安西,第二条路是以安西为始,把自己的势力一步步扩展到北庭、河西、陇右。
这二条路,不可一蹴而就,且需要等待时机,慢慢的渗透。
所以现在李琩着重考虑的是第一条,发展安西。
对于发展安西,李琩在经济、军事、政治已有了一些规划,但总的来说,步子还是不能垮得太大,还是需要步步为营。
这步步为营的第一步,李琩认为是先遵循历史,发展好基本的农业。
只有农业基础发展好了,他才能进一步实行其他的计划。
历史上,大唐控制安西之后,便开始在农业上实行兴修水利,开荒屯田。
不过由于安西的外部环境并不太稳定,经常受到外敌袭扰,所以大唐在安西的屯田发展也不顺利,被大致隔成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公元630年到657年,这一阶段属于开拓时期。
第二阶段是658年到702年,这一阶段属于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是702到763年,这一阶段属于高速时期。
最后便是763年到791年,这一阶段,吐蕃切断了安西与朝廷的联络,安西孤军困守,基本没怎么发展。
李琩现在所处的时期,正是高速黄金时期,也正是这一时期的屯田发展,才能给后面“西北孤忠”的困守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碰上这个黄金时期,对李琩有利的。
而且,相比历史上的黄金时期,李琩还有三个优势。
第一个优势,是他提前十年从小勃律国击退了吐蕃,这让他的外部环境好了很多。
第二个优势,是他不会像历史上诸如盖嘉运这样的节度使一样乱搞。
第三优势,他知道后世一些更加便利有效的农业器具,以及适合安西的农业作物。
不过这第二第三个优势,还比较悬浮,要想真正的落到实处,他需要大量的人才以及踏实的工作。
特别是人才,再好的方案,没有人才去实施,不仅推行不下去,反而会取到反效果。
所以李琩想借开府庆祝的机会,顺便选拔一些人才培养培养。
……
安西的官员、地方大族和百姓,听到李琩开府有关于农业的比试,都有些惊讶。
因为根据他们的了解,如今的贵胄开府,娱乐方式除了诗赋歌舞,便是各种奢靡的玩乐,比如将投壶升级为投掷金银,比如酒池肉林。
像李琩这种高贵的皇子,还想着玩一些农业、水利器具,属实没见过。
不过上有所好,下便迎之。
李琩喜欢这些,他们就去发掘这些方面的人和事。
到李琩开府之时,许多和农业、水利方面有关的人,便齐聚龟兹。
……
……
……
开元二十六年,二月初六,宜迁居。
李琩和杨玉环搬进了新府,大宴宾客,同时举办节目,与民同乐。
节目的上半场,是诗赋歌舞,除去安西本地的才子佳人,其他地方的人也来了一些。
远在河西的高适,对李琩的知遇之恩一直铭记于心。他本想亲自来给李琩庆贺,但他现在是河西的将军,也立了功,获得王忠嗣的重用,一时抽不开身,便请他的朋友来代为祝贺,同时也一起传达王忠嗣的祝福。
对于王忠嗣和高适同时差遣来的人,李琩没有怠慢,亲自接待。
偏厅里,仆人将王忠嗣和高适差来的人引了进来。
一行人的领头者见到李琩先行了一礼,道:“下官王维,拜见寿王殿下。”
“王维?”李琩听到这个名字,有些惊讶。
李琩仔细打量了王维一番,只见王维大约三十五六岁的样子,风采卓约。
“原来是王将军。”李琩请王维一行人入座,道:“如果我所记不错的话,王将军现在是河西的判官。”
“正是。”王维礼貌回复,“殿下当真是博闻强记。开元二十三年,下官被拔擢为左拾遗,去年下官调任河西,做了王忠嗣将军的判官。”
这事,李琩有所了解。
王维算是张九龄一手提拔上来的,调任做王忠嗣的判官,也是张九龄的手笔。
说起来,王维算是张九龄的人。
但另一方面,王维和高适是朋友,这关系就有点复杂了。
李琩略微沉吟,笑道:“王将军公务繁忙,还能远道而来,本王倍感荣幸。”
“不敢。”王维起身,又给李琩行了一礼,道:“下官受王忠嗣将军和高适将军所托,特来祝贺殿下乔迁之喜。”
说着,让人呈上一把宝剑和一盒特制的毛笔。
宝剑是王忠嗣送的,特制毛笔是高适送的。
李琩看了一眼,笑道:“不必送这些礼,王将军亲自前来,能送贺诗一首,便是最贵重的礼物。”
王维道:“王忠嗣将军和高适将军知道殿下喜爱诗文,没有作诗,但请了几个才子过来。”
“哦。”李琩看向王维带的几个人,道:“请王将军介绍介绍。”
王维一一介绍道:“这位是王之涣,这位是孟浩然,这位是岑参……”
听到这几个名字,李琩又是一愣,因为这几个人,他虽然不认识,但是名字都听过。
王之涣出生太原王家,和高适是好友。
726年的时候,王之涣在冀州做衡水主簿,后来遭人诽谤,辞去官职。
732年的时候,高适去蓟门访王之涣,王之涣不在。
李琩猜想,应该是他用了高适,高适便把这事告诉王之涣,希望王之涣来访他,以求重踏仕途。
孟浩然734年的时候,去拜会过张九龄,张九龄非常欣赏他,但没有任用,后来张九龄被贬之后,才重新任用他。
至于岑参,他虽然和高适他们是朋友,但那是几年之后的事,按理说,他们现在应该还不熟。
换句话说,这三个人来自不同的势力,而且要么是失意的人,要么是没有起家的人。
他们来此献诗,目的恐怕不只是献诗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