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知道杨国忠是在粉饰太平,但是他也只能听之信之,毕竟天下太大,他顾不过来,只能先顾眼前。
李隆基沉吟片刻,道:“今年京中米贵,需从太仓中调粮减价卖给穷人。”
杨国忠听到要让朝廷出钱就头疼,但也不敢违背李隆基的意思,硬挺道:“臣已经令太仓备粮十万石,用以平衡京中粮价。”
“如此甚好。”李隆基点点头,又问:“劣钱兑换情况如何?”
李隆基这么问,是因为之前他下过敕令,让官府拿出完好的钱,来换市面上流通的损坏的钱。
此举是好心,但是对杨国忠来说,却十分头疼。
因为第一,朝廷铜钱本来就不够,把坏的钱收回来,他又要四处找铜重铸好钱。
第二,朝廷推出这个政策之后,别有用心之人就把好钱收回去,重铸劣币,用劣币把朝廷的好币换回去,换回去之后又铸劣币,无限吸朝廷的血。
第三,朝廷禁止使用劣币,缩减了市场流通的货币,加剧了货币不足的问题,这样既抬高了铜价,又影响了商业发展。
杨国忠知道问题所在,但不好违背李隆基的意思,先选择了沉默。
杨国忠沉默,别人也沉默,一时间朝堂上鸦雀无声。
李隆基见大家都不说话,只能开始点名,他先问陈希烈,道:“左相,你说。”
陈希烈于理财并不精通,回道:“臣并不知情,这些事向来是右相在主管。”
李隆基岂不知道是杨国忠在主管,只是陈希烈当了这么多年宰相,从来没有建树,以前有李林甫压着他,他不好发挥也就罢了,现在杨国忠才上任不久,并不如李林甫强势,但他还是一问一个不知道。
这样的人,还做什么宰相?
李隆基心里起了火,但并没表现出来,只冷冷的看了陈希烈一眼,便转问杨国忠,道:“右相你说。”
杨国忠在心中衡量了一下。
他现在要搞钱,如果换钱的事不终止,朝廷要被吸血,商业发展不好,税又收不上来,到时候他还是要完蛋。
于是,他选择先逆李隆基的心思,如实道:“回圣人,臣以为,应该停止换钱。”
李隆基一怔,道:“为何?”
杨国忠把情况如实禀报。
李隆基听罢,沉思良久,道:“这些确实是问题,但坏钱的事,就这样拖着不解决了吗?这样下去,时间一长,好钱都被大家藏起来,市面上流通的就全是坏钱。”
这个问题,杨国忠一时间也没解决办法,只得道:“臣以为,现在当以筹措粮饷,稳定商业为主,待边疆安定,再集中力量解决坏钱的事。”
“也罢。”李隆基也没有办法,只能同意杨国忠的话。
只是,他心里开始怀念李林甫、王鉷、杨慎矜这些理财能手。
不过怀念也只是一刻,因为他觉得大唐地大物博,人才济济,肯定还有能人。
于是他话锋一转,道:“朕倡导官学,但如今州县之人都在州县科举,这样朝廷还怎么选拔人才?敕令,天下齐人不得乡贡,须补国子监学生然后贡举。”
李隆基这道令,虽然有着急选拔人才的心思,但是也不是突发奇想。
早在开元七年,李隆基就敕令,从州县里选拔“性识聪敏”的学子,入官学四门为俊士,也是这一年,朝廷规定允许百姓设立私学,有愿意在州县学校寄读受业者,亦予以准许。
开元二十六年,李隆基又敕令在州县里设置学校,把学校教育普及到了基层。
李隆基早年间,为教育打足了地基,只是后来朝廷腐败,奸臣当道,许多有学识的人进不了朝廷,都去节度使底下效命。
因此李隆基这道敕令,也算是想对前面打的地基来个丰收,把人才握到朝廷的手里。
只是官学的名额毕竟有限,普通的士人真的能挤进去吗?
若是挤不进去,又等于断了普通读书人的一条路。
有识之士一下就听出其中问题所在,但是都不敢反驳,都同声道:“圣人英明。”
……
朝会后,众臣各怀心事的往家走。
陈希烈也没有去政务堂,而是随众臣一道同出。
杨国忠十分好奇,问道:“左相不去政务堂处理政事吗?”
陈希烈摇头苦笑,道:“我这个左相,应该是当到头了,以后朝廷大事,皆委于右相,右相多操劳。”
杨国忠闻言想起朝堂上的对答,明白了陈希烈的意思,不由大喜。
陈希烈虽然于政事并不精通,但毕竟做了这么多年宰相,树大根深,他早想把陈希烈斗下去,却一直没有计策。
但没想到,陈希烈输在了自己的无能。
杨国忠喜悦之后,转念想起一桩桩的烦心事,又愁上心头。
李隆基好大喜功,又要享乐,又要打仗,又要内政,又要名声……
李隆基什么都想要,他夹在中间左支右绌。
这让他感叹,这右相果然不是谁都能做的!
但为了权利,他必须得顶住,反正实在不行,就多苦苦百姓。
念及此处,杨国忠来了精神,暗暗道:“老子不仅要筹钱打仗,还要给圣人修筑兴庆宫墙!”
有了主意,杨国忠给陈希烈客套几句,告辞离开,去面见李隆基。
……
五月,李隆基依旧住在华清宫。
杨国忠征得李隆基的同意,出钱在京城雇了一万三千人,筑兴庆宫墙,修起高大的楼观。
七月,李隆基返回兴庆宫,看到杨国忠修筑的兴庆宫墙,十分高兴,当即到跃龙殿设音乐宴大宴群臣。
宴席上,李隆基赐给杨国忠绢一千五百匹,彩罗一千匹,彩绫五百匹,赐给陈希烈绢五百,彩罗彩绫各三百,其余三品官绢二百,四五品官绢一百,六七品官绢八十,众臣谢赏,极欢罢宴。
八月,李隆基到勤政楼考试四科应试贡士,除了策论之外加试赋诗一首。
九月,李隆基将万春公主嫁给杨国忠的儿子杨朏,把韦昭训的女儿,韦娴懿的妹妹嫁给李亨的儿子。
十月,陈希烈任太子太师,罢免知政事,文部侍郎韦见素升任武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同月,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到京城献俘虏,李隆基亲自召见,赏赐万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