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内,军医正在给史朝义包扎手臂上的伤口,史朝义脸色煞白,双眼无神,他的心腹部将骆悦,正坐于旁边,默默看着他。
对于史思明的险恶用心,史朝义不是没有察觉,从史思明让史朝清坐镇范阳,让他主动出击郭子仪,他就知道史思明想让他去送死。
父亲的绝情,死亡的威胁,让他忘了手臂上的伤痛,以至于军医已经包扎完伤口,他却依旧没有反应。
待军医出门,史朝义的心腹部将骆悦开口道:“大王,您虽然暂时逃过一劫,但陛下决心已定,您以后随时都会处在危险之中,还望您早作打算。”
史朝义苦涩一笑,道:“大燕就像是狂风暴雨中的破房子,能不能挨到天晴都是一回事。但就是因为这随时会塌的破房子,一个父亲,就想要儿子的命。”
骆悦道:“乞丐护食,为了两文钱可杀死同伴,富甲之家,为了百亩土地父子相杀,如今大燕虽然危在旦夕,却坐拥范阳平卢之地。陛下向来自信,他自觉只要两场大胜,就能反扑中原。”
史朝义不做反驳,沉默不语。
骆悦接着道:“大王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底下的弟兄们考虑,自起兵以来,弟兄们跟着大王出生入死,若大王有个万一,弟兄们也难以保全。”
史朝义是史思明嫡子,安禄山起兵开始,史朝义就跟着东征西讨,而且比之安庆绪的无能,史朝义颇得军心,他这一路打过来,也积累了一帮班底,因此他的生死,不只是关乎他个人。
史朝义道:“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是为不孝,我既是臣,也是子,只能听天由命。”
骆悦道:“那些汉人的东西,不可听信。这话来源于汉王朝,可是汉高祖刘邦,项羽要烹了他父亲,他却要项羽分他一杯羹。成大事者,不可被他人左右,而应左右他人。”
史朝义叹了口气,道:“现在大燕危在旦夕,当务之急,是应付唐廷的进攻,此事过后再论。”
骆悦知道弑父杀君的决定没有那么容易做,史朝义还需犹豫一段时间,因此他也再多劝,只让史朝义好好养伤后,便退了下去。
……
仆固怀恩大败,丢了定州,亲向郭子仪请罪。郭子仪人情练达,让仆固怀恩立马回常山驻防,同时上书给李琩请罪,他自己作为主帅,也要承担责任,因此也给李琩上请罪书。
李琩收到郭子仪和仆固怀恩的上书,只批示郭子仪的那份,表示虽然恒阳输了,但是博陵赢了,功过相抵,不奖不罚。
至于仆固怀恩的奏书,李琩把他转给郭子仪,让郭子仪这个前线统帅自行决定。
仆固怀恩该怎么罚,转了一圈还是回到郭子仪手里,但是这一圈却很有必要。
因为,这是郭子仪在向李琩表明,他没有专权之心,同时愿意承担失败的责任。
郭子仪向来仁厚,也知道仆固怀恩之败情有所原,因此没做出什么实质性的处罚。
政事堂里。
封常清对李琩道:“幸好陛下有先见之明,派李光弼收回云州,不然叛军攻下定州,便又多了一条进军河东的路。”
李琩道:“也不算什么先见之明,史思明的战略要比安禄山高明一些,对于叛军来说,能够在河东和我们纠缠,对他十分有利。”
封常清道:“现在李光弼已经进驻蔚州,叛军已经无力再进河东,平卢又有颜真卿,叛军只能困守范阳,坐以待毙。”
李琩道:“只是西边和南边形势不太好。”
李琩把陇右道四镇的兵抽了一半回来,安西交给段秀实坐镇,北庭由曹令忠驻守,河西是安思顺,陇右是王忠嗣。
这四人都是良将,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兵力不足,他们只能固守,不能主动出击。
吐蕃趁机挑动西域诸国矛盾,出兵收复羊同、党项,强占了大勃律,准备兵进小勃律。
大勃律归唐不过两三年,轻易重回吐蕃的怀抱,小勃律则一心向唐,派遣使者向段秀实求援,段秀实给李琩上书后,派兵去小勃律支援。
安禄山和史思明造成的破坏,远不是历史上可比,而吐蕃已经被李琩打得半残,因此也十分忌惮大唐,不敢再用军事进小勃律,转而全面采取政治策略,拉拢苏毗,联合南诏。
苏毗紧靠陇右,王忠嗣也采取军事上保守,政治上主动的策略,在苏毗和吐蕃拉锯。
至于南诏,他没有向北进攻大唐,而是向南打,收服南部以前臣服大唐的藩属国。
这些事,封常清十分清楚。
封常清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陛下平定叛乱,已是千秋功业,只要大唐内部稳定,总能重新稳定边境。”
李琩点点头,道:“现在的情形,只能以维持内部稳定为主,边境上只能军事保守,政治积极。”
封常清道:“陛下圣明。”
李琩沉思半晌,转道:“我听说李晟杀了三十士卒?”
先前李晟和马璘出兵博州,平定贺兰进明的叛乱。
封常清解释道:“李晟和马璘收复博州后,底下士卒劫掠百姓,李晟便拿了罪大恶极的三十人,将他们当众杀了,以平民愤。”
李琩叹了口气,道:“我们带的兵,军纪一向不错,没想到也会出这种事。”
封常清道:“这些弟兄们在边境过惯了苦日子,到了繁华的中原大地,免不了被腐化。前几日高将军还来信告诉臣,驻守洛阳的士卒,已有不少有骄横跋扈之举,他担心若是重罚,会冷了士卒的心,若是不罚,长此以往,必然惹出祸事。”
李琩道:“高将军统兵多年,应该知道军纪严明,才能战无不胜。高将军之所以为难,一来是因为他和手下弟兄们太熟,拉不开面子,二来则是他不知道该怎么教导。”
李琩说的第一個原因,封常清还能理解,但这第二个原因,封常清就有点懵。
封常清想了想,道:“高将军精通治军,为何陛下会觉得他不知该怎么教导部下?”
李琩思索片刻,道:“弟兄们打仗,除了杀敌报国,还为了什么?”
“建功立业,还有……”封常清笑了笑,接道:“荣华富贵。”
“不错。”李琩点头,“收复洛阳之后,弟兄们进驻洛阳,既没有去前线,也没有屯田,更没有外敌侵扰的危险,因此都放下心来享受荣华富贵。但弟兄们毕竟军人出身,繁华腐化之下,难免逐渐跋扈。”
封常清觉得李琩说得在理,道:“那给他们找点事做?”
李琩道:“我有三策。”
“请陛下赐教。”封常清道。
李琩道:“第一策,训练不能松懈。现在叛乱未平,边境有危,作为军士,应该时刻保持战斗状态。第二策,封闭式管理。军士们未经允许,不能到城里闲逛,都应留在军营,当然,也不能一直封闭,每隔一段时间,可以让他们出去,只是非出任务离开军营,不得带甲胄器械离开。第三策,重新派人去管纪律。”
封常清听了第一策和第二策,觉得平平无奇,因为这不过是对以往制度的重申和进一步规范。
李靖兵法里就有规定,诸行军出师,兵士不得浪费衣资,广为吃用。又不得近田苗及城中下营,须去城十里外。不许酗酒斗打,偷盗奸非。
李琩之前也重申过这些律令。
封常清听了第三策,则有些慌。
因为他觉得李琩的第三策,不就是督战队、虞侯军或监军吗?
提到监军,封常清就想到太监监军。
虽然现在的时空,他没有被太监监军搞死,但是李隆基启用太监监军,他还是能看到里面的弊端。
封常清试探道:“陛下是想设立新监军吗?”
李琩没想到封常清对监军这么敏感,微微一愣,随即摇摇头,道:“不是,监军只在于执法,若只重执法,不重教导,用儒家的话来说,就叫不教而诛。因此,我想设立一个管思想教育的纪律职位。”
听到不是监军,封常清松了一口气,但是没有思路,问道:“具体如何管?”
李琩道:“在兵部下面设一个司,这个司部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忠君爱国,心怀百姓,第二,有文化。然后再由这个司部的人,选拔和培养人才,输送到营级以上单位,让这些人才去宣传教导,管部队的纪律和生活。”
李琩提出的这个思路,其实就是政委制度,他不知道这个制度是否合时宜,但总要试一试。
封常清接着问出了下一个问题,道:“那是管纪律这个人权力大,还是指挥使大?”
李琩道:“他们分工不同,指挥使管打仗,管纪律这个人,只管思想建设和生活。”
封常清想了想,觉得没什么问题,道:“陛下这是个好办法,臣觉得可以试一试。”
“那此事就交给你去办,你带各部商议商议,各司部的人,你都可以抽调任用。”李琩安排道。
“是。”封常清领命。
……
李琩离开了政事堂,但是一路还在想着军改的事。
他知道一些后世的军事制度,但是在缺乏相应的经济、政治和思想土壤的情况下,他也不能把后世的军事制度硬往上套,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而且,自从他当上皇帝之后,心态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他发现自己很少再去关注具体的个人,人口在他的心里慢慢变得只是一个数字,地方在他的认知里,逐渐淡化成了地图的一角。
他开始在想,他这么殚精竭虑的中兴大唐,到底值不值得,毕竟他现在已经站在权利的顶峰,他想要的,都是他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享受,还苦哈哈的去拼搏,去换一个史书上的虚名,划算吗?
他开始有点理解李隆基后期的贪图享乐。
就这样想着,李琩走到了天池(原太液池),默然坐在天池边,看着池里的水。
此时,太阳西垂。
李琩抬眼,看到一只手在摸他湖里影子的头,不由得转过身,看到韦娴懿站在他的身后,手还在半空中。
李琩疑惑道:“你做什么?”
韦娴懿吓了一跳,道:“妾身知罪,请陛下……”
“我没有怪你。”李琩打断韦娴懿,“我只是在问你这是做什么?”
韦娴懿怯声道:“陛下生了一张英俊无比的脸,但妾身想碰不敢碰,因此……因此……”
韦娴懿不好意思说下去。
李琩不由笑了笑,道:“你过来。”
“是。”韦娴懿应声,来到李琩身边。
由于李琩是坐着,她站着就会俯视李琩,但她也不敢坐,因此选择半跪。
李琩道:“你这样伤膝盖,坐下吧。”
“是。”韦娴懿规矩的坐下。
李琩把脸凑过去,道:“伱摸摸看。”
“嗯?”韦娴懿一愣,道:“真的可以?”
李琩道:“君无戏言。”
韦娴懿抬手,摸了摸李琩的脸,又摸了摸李琩的头,见李琩没有生气,开心得咯咯笑了起来。
李琩见韦娴懿这么高兴,道:“这点小事,就让你这么高兴?”
“这难道不应该高兴吗?”韦娴懿疑惑。
李琩想起韦娴懿平时的性格,对她来说,似乎少有难过的事。
李琩道:“你一直就挺爱笑的,我还不知道会有什么事能让你伤心。”
韦娴懿想了想,认真道:“如果陛下把妾身打入冷宫,妾身以后恐怕就不会再笑了。”
李琩道:“无缘无故的,我不会把你打入冷宫。”
韦娴懿笑道:“那妾身争取不犯错。”
李琩笑了笑,没有再说。
韦娴懿也没有说话,只在心里默默的数着数,数到三百,韦娴懿忍不住道:“陛下怎么不问姐姐们去哪里了?”
李琩道:“你希望我问吗?”
韦娴懿没什么心眼,没往争风吃醋上想,疑惑道:“陛下忙完公事,就会回内宫,若是姐姐们在,肯定已经过来问安了,陛下不好奇吗?”
李琩道:“那她们去哪儿了?”
韦娴懿道:“何锦姐姐听何氏谈贩盐和建水运商队的事,阿绮丝姐姐去兵器监看兵器去了,木槿姐姐在修医书,皇后姐姐因为内侍省发生了点事,她去处理了。”
何锦、阿绮丝和张木槿,做的都是她们平时做的事,李琩大概清楚,于是只问道:“内侍省发生了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