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本正经地解释道:
“来昭华殿是因为皇后吩咐,前来调查一番。”
话音刚落,林宛那如夜莺般悦耳的声音从身后响起:
“原来你到我这里,是为了调查啊!”
不知何时,林宛已经站在了李顺的背后,她的话让李顺有些措手不及。
没想到修罗场来的如此之快。
李顺将自己的双手缓缓收回,转身看着林宛,调侃道:
“是啊,调查一下而已。至于调查什么,你应该很清楚才对!”
林宛闻言,脸上顿时泛起一抹红霞,她轻啐一口,笑道:
“你这调查就跟你这人一个样,都不正经。”
正经调查谁来啊!
当气氛显得无比微妙之时,梦欣彤缓步走来,紧紧握住了林宛的双手,以娇媚动人的语调说道:
“姐姐,咱们两人吃饭去,不理这个小太监!”
说完,梦欣彤拉着林宛的手向膳堂走去,留下李顺一人站在原地。
望着她们离去的背影,李顺嘴角不禁勾起一抹无奈而又宠溺的微笑。
他没有厚着脸皮跟上去,而是回到东厂。
如今离雨季越来越近,必须尽快将二皇子的事情解决。
刚刚踏入东厂,一个窈窕的身影便映入了李顺的眼帘。
李顺转头看向圆子,等待他的解释。
林芷儿抢先解释道:
“其实是我让小圆子把我藏起来的,因为我已经被二皇子察觉到了,若是回到皇子府,恐怕我将会遭到他的毒手。”
此刻的林芷儿,早已失去了昔日的风采。
以前在二皇子府邸,她是说一不二的存在,拿着鞭子指挥着下面的人做事。
有谁慢一点就是一鞭子抽过去,见谁不爽也是一鞭子。
如今楚楚可怜地站在李顺面前,像一只寻求保护的小猫咪。
李顺收回纷乱的思绪,低声问道:
“究竟是二皇子命令你如此行事,还是你主动将二皇子的计划透露给林皇妃的呢。”
林芷儿先是一愣,然后回答:
“是二皇子让我告诉林皇妃的。”
“哦?”
这倒是令李顺颇感意外,原本他以为是林芷儿擅自行动,将此事告知林皇妃的。
林芷儿接着解释道:
“二皇子当时直接找到我,然后告诉我他要掘堤的事,让我去告诉皇妃。”
“我认为二皇子已经知道是我泄密,汇报之后我不敢回皇子府,只能躲在东厂之中。”
听完林芷儿的陈述,李顺沉吟片刻,然后微微颔首道:
“你先在东厂待着吧。”
“将你知道有关二皇子的所有信息都写下来。”
话毕,李顺示意一旁的小圆子将她带下去。
此时的李顺独坐桌前,凝视着此前搜集而来的情报,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林芷儿为什么选择他?二皇子为什么要告诉林皇妃此事?他还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林芷儿选择自己,李顺还能理解。
在皇宫之中除了李顺,林芷儿只能选择皇后,而皇后大概率会让她去指证二皇子。
一旦指证二皇子,不管成功还是失败,她都不会有好下场。
至于后两个问题,只能继续收集信息。
时光荏苒,转眼间两天已悄然流逝。
如今宿北府谣言四起:
有说皇后执政于理不合,会降下天谴,宿北府会遭遇百年难得一见的洪水。
有说二皇子被府中禁足,心生不满,打算挖掘河堤,水淹宿北府,报复大乾朝廷。
也有说粮价大跌,粮商不满,所以伙同内奸,打算引起水灾,抬高粮价。
……
虽然理由大相径庭,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宿北府会发生水灾。
所以宿北府很多百姓开始往周围的郡府迁移。
李顺坐在办公桌前,静静地听着小圆子的汇报:
“大人,目前谣言已经传遍整个大乾,宿北府的三成百姓已经迁出宿北府,四成百姓还在迁移的路上,还有三成百姓不愿离开故土,守在原地。”
“大乾国内,掉下去的粮食价格再次上涨,有远超之前的趋势……”
李顺接着问道:
“如今大乾国内百姓的储粮,是否足够度过这个冬天?”
小圆子微微点头:
“如今大乾百姓粮食一天两顿,省着吃足以撑过冬天,但冬天一过,如果粮价依旧居高不下,怕是撑不到粮食收获。”
是因为粮价太高,买不起吗?
明明大乾国内粮食充足,下面的人却吃不上饭,真是该死啊!
至于这些谣言,最开始出现的时候,矛头直指皇后云初然。
李顺立即安排人将谣言散布开来,东厂对于这个业务已经十分熟练。
不到两天,就已经传遍全国。
之所以没有完全指向二皇子,就是怕他狗急跳墙,直接不顾一切强行挖掘悬灵河的河堤。
至于粮食问题,李顺并不担心,只要熬过这个冬天,粮食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现在先让子弹飞一会。
百姓迁出宿北府这是无奈之举,因为经过调查,河堤年久失修。
即使没有二皇子破坏,能不能撑过今年雨季都是未知数,不如直接将人迁出宿北府。
等来年开春,重新修筑河堤。
在查看河堤信息,以及制作工艺之后,李顺发现大乾完全有能力筑造钢筋混凝土的河堤。
之前的河堤筑造以条石为主,再加上木,需要定期维护。
近些年的大乾,因为皇帝病重,不理朝政,导致从朝廷到地方官员只顾贪图享乐。
对于地方建设以及桥、路、河堤以及其他建筑的维护漠不关心。
每年上面拨下来的维护费用,都被他们收入囊中,用于享乐。
此时只能不破不立,趁着此次大水,重建宿北府。
将之前的堤坝换成钢筋水泥土,以后即使有人想要破坏,那也有足够的时间将其拿下。
至于宿北府的地方官员,李顺已经将其记录在册,春后算账。
听完汇报之后,李顺面色严肃地说道:
“剩下的百姓尽量劝其离开宿北府,即使不愿离去,也要他们搬至高处。”
这两天,在李顺的投钱给粮的情况下,东厂在宿北府招收不少人。
在粮食刚涨价的时候,李顺就将十万两白银全部换成粮食。
买的时候一两银子一石大米,大乾一石大米一百斤。
在丰收年份下,一两银子能买四、五石大米。
现在如今,一石大米能卖到二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