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太后诧异孝武帝不饮酒,问其缘故,孝武帝道:“褚太后临终诫谕,不可滥饮。”
“陛下正值华年,饮上几升,又能怎样?”孙太后道:“哀家读书不多,但也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先贤尚且如此,何况今日,春光入阁,宝气凌霄,正当欢庆,陛下何必拘谨?”
孝武帝有些作难,车胤道:“启奏太后,崇德太后过世,百官商议,按齐衰之丧,安葬褚太后,陛下需服丧一年,丧期未过,不宜饮酒。”
孙太后冷笑一声,说道:“这就好笑了,褚氏与陛下,是嫂弟关系,齐衰之丧,乃长辈规格,难道满朝文武,连辈分也分不清么?”
车胤道:“朝廷已命太博学士查找礼制,陛下奉祀康帝、穆帝、哀帝正朔,崇德太后乃正朔遗孀,应按本亲长辈,行齐衰之丧。”
孙太后听了大为不悦,因为如此一论,褚蒜子一家是东晋嫡长正朔,而孙太后这边,自己是妾室,更是庶出,即位合法性远不及褚蒜子。孙太后是无知者无畏,说道:“无需世事遵循褚太后的遗言,繁文缛节而已,死人之遗言,岂能管活人之世事?陛下若不饮酒,难道兄嫂,胜过亲娘?”
众大臣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孝武帝司马曜知道自己生母,不像褚太后那般拘谨,况且褚太后辈分是皇嫂,相比孙太后还小一辈,便放开了顾忌,陪同饮宴。
孙太后本来设宴共庆,结果一番酒宴,事事相悖,甚是不开心。
等酒宴散罢,孝武帝有些醉意,便回宫歇息,孙太后回到寝宫中,大为不悦,跟在身后的会稽王司马道子,年纪不大,但极会察言观色。司马道子说:“母后如此不悦,莫非酒不尽兴?”
“岂是哀家不尽兴,到时大臣们一个个不尽兴。兴她褚蒜子摄政,就不准哀家摄政,是何道理?”
“母后贵为大晋之尊,谢安等人倚老卖老,目中无人,着实可恨。”
孙太后道:“哀家思来想去,谢安身在相位,谢氏满门俱荣,以后陛下也终究是个摆设。”
“那母后之意是?”
“司马氏的天下,还须握在自家人手里,想个办法把谢安赶出京师。”
“可谢家臣子,遍布满朝,如何赶的出去?”
孙太后看看已经成年的司马道子,面含笑意说道:“这有何难,我儿已长大,论惯例应入朝为官了,母后命你入尚书房,设法扳倒谢安,让他走人。”
“母后高见,儿臣苦读数年,饱学无为,若能入尚书房,定不负母后差遣,中兴大晋皇室。”
“待到明早,哀家便上书天子,命你入尚书房。”
这位会稽王司马道子,刚满二十,官居大司徒,东晋年间司徒一职,已无多少权利,只不过是位列百官之首,虚名高官。
司马道子空挂司徒一职,久无实用,凭借着孙太后的奏请,被孝武帝司马曜调任录尚书六条事。晋孝武帝虽然好酒,但是个孝子,对为人强势的孙太后,也是出于孝敬,而言听计从。
......
司马道子初任尚书房,端着一副架子,装出几分儒风,颇有赞誉,任职没过多久,便被孙太后召见。
孙太后安排次子司马道子入尚书房,就是为了方便自己操控朝政。这晚,会稽王司马道子来到宫中,拜见母后。孙太后问道:“皇儿入尚书房数日,可熟悉朝政?”
“皆已熟悉,各部有司,日常政事,耳濡目染,无不通晓。”
“嗯......”孙太后点点头,说道:“不知陛下与谢安,君臣之间,有何间隙?”
“回禀母后,君臣之间,信赖不已,并无间隙。”
孙太后又问:“陛下与谢安,可有北伐之意?”
道子言道:“谢安之意,先收西蜀,再伐中原,顾虑战线过长,不敢疲于应对。”
“这个谢安,老奸巨猾,哀家之见,还需想个法子,将这老贼赶出朝廷。”
司马道子言:“儿臣听说,秦国自淝水之败,内乱不止,群雄造反,秦国王子苻丕,在冀州一带,连连败于慕容垂,密送书信,有意降晋。”
“哦?”孙太后道:“秦国内乱,连王子也难自保,不如设一计,调虎离山,让谢安离京。”
“母后之意是?”
“奏请出兵,接应苻丕,以三军无帅为名,催促谢安挂帅出兵。”
“母后妙计,儿臣自有办法。”受孙太后的指使,司马道子秉承其意,准备在朝中撬动丞相谢安。真可谓:
遣子入朝挑事端,欲求北伐逐臣贤。
皇家未有贤能辈,多是庸人误史篇。
这日,孝武帝司马曜在显阳殿批阅奏章,丞相谢安,司徒司马道子跪坐两边,问政左右。
秦国长乐公苻丕有心投晋之事,又再提议程。司马道子奏道:“秦长乐公苻丕,乃天王苻坚庶长子,致书投诚,措辞恳切,言出肺腑,请求大晋出兵接应,率邺城将士归顺大晋。”
孝武帝道:“如此说来,秦国内乱,已无可救?”
“慕容垂、姚苌等人,相继造反,中原大乱,已成定局。”
想当年褚太后六度北伐,未得统一,孝武帝心中自然有数,但得知有愿以河北重镇邺城归顺,确实为之心动。孝武帝说道:“长乐公虽有归顺之心,但远在邺城,沿途四处叛军,他如何才能到我江东?”
司马道子就等着孝武帝询问这事,振振有词说道:“中原大乱之日,正是江东出兵之时,苻坚衰败,各部雄起,陛下乘机起兵,一扫阴霾,早日统一。”
孝武帝一看自己的弟弟主张北伐,心中有些迟疑,便问谢安道:“丞相之见,北伐如何?”
谢安道:“自淝水之战,修生养息,不足年余,又有费统、任权等人出兵西川,朝廷存粮,捉襟见肘。老臣以为,当下之计,对外先取西川,对内宽政养民,广屯粮草,厚积薄发,以待时日。”
孝武帝点了点头,深以为然,但司马道子却言道:“中原混战,如今唯有大晋一方独强,正是陛下北伐良机。”
“北伐之事,老臣不敢妄言,望陛下三思。”
与司马道子相比,孝武帝自然是更信任老臣谢安,司马道子一看自己劝不动孝武帝,也只得败兴而归。
晚上,回到宫中拜见孙太后,孙太后一心想让谢安北伐离京,好在朝中安插自己亲信,正迫不及待,等待孝武帝降旨北伐。孙太后问道:“皇儿今日奏请,陛下可恩准北伐?”
司马道子言:“回禀母后,儿臣力陈北伐,唯独谢安屡屡反驳,主张修生养息,囤积钱粮,从中作梗。”
“好个谢安石,老谋深算,无可奈何了?”
司马道子言:“儿臣以为,不如重用谢安之婿王国宝,此人纨绔之徒,不被谢安重用,多有怨气,若是能让他相助,搞得谢安后院起火,四邻不安,说不定这老匹夫就坐不住了。”
“哦?”孙太后眼中一闪,问道:“真是人无完人,没想到谢安摊上个不成器的女婿。”
“那王国宝,乃王坦之之子,童年之时,与儿臣多有交情,若能使他背后捣鬼,何愁谢安不走。”
“嗯......”孙太后点点头,对司马道子之计,颇为认同,叮嘱道:“我儿务必用好王国宝,他若能戳了谢安的脊梁骨,可比百官参劾更毒三分。”
“儿臣明白,母后放心,儿臣已有妙计,让谢安老儿身败名裂。”
......
提起这位王国宝,在京师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出自太原王氏,也算名门大户。王国宝便是侍中王坦之的三儿子,王、谢两家早年定亲,王国宝娶了谢安的小女儿。
出身高低,从来跟品性没有多大关系,谁也没想到王坦之的三儿子王国宝,却生来是个纨绔子弟,恶习缠身,目无尊长,名声极差。
谢安知道自己这个女婿不是做官的材料,从来不予重用,空有出身名门的虚荣,却一直无缘做官,使得王国宝也对岳父是怀恨在心。
偏逢这日,晴空万里,艳阳高照,曾是童年玩伴的司马道子约王国宝,来到长江渡口,泛舟游玩。
王国宝也如约而至,早在渡口等候的司马道子,春风得意,双手倒背,十分神气。王国宝看着自己童年玩伴,不仅是亲王,又是朝中大司徒,录尚书事,何等羡慕。自己高官之子,却是布衣平民,倍感羞愧。
只见王国宝快走几步,躬身作揖道:“草民王国宝,拜见司徒大人。”
“国宝兄,”司马道子一腔厚意说道:“兄长与我同窗,你我不必多礼。”
王国宝道:“我乃一介草民,今日相见,高下即分,自感无颜以对。”
司马道子一看王国宝如此羞愧,心中暗喜,越是自卑,越好拉拢。一把牵住王国宝的手,说道:“我约兄台,出海泛舟,实为游玩,莫要多想。”
一条大船,早已停靠岸边,王国宝随司马道子一起登船,来到一间宽敞船舱。只见一条长案居中,两边各有跪垫,旁边更是有一艺女,跪坐古琴旁边。
司马道子说:“今日天好,风平浪静,出了长江口,你我闻曲作乐,岂不美哉?”
“大司徒赏我酒宴佳乐,国宝不胜荣幸。”
两人一边观赏沿岸美景,一边回忆童年往事,有说有笑随船出长江口,去往东海泛舟。
大船慢慢悠悠,走了许久的水路,船只出江口,才行至东海。临海岸边,船只稍稍靠岸,只见又有几个女子,带着嬉笑杂声,登上了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