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饿狼小说 > 史册 > 第23章:黎巴嫩共和国

第23章:黎巴嫩共和国

    黎巴嫩共和国(阿拉伯语:الجمهورية اللبنانية;英语:Republic of Lebanon),简称黎巴嫩。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接壤,南部与以色列(边界未划定)为邻,西濒地中海,习惯上称为中东国家,首都贝鲁特,全国分8个省,国土面积10452平方公里,人口约607万(2020年),绝大多数为阿拉伯人。

    公元前2000年为腓尼基的一部分。以后相继受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和罗马统治。7~16世纪初并入阿拉伯帝国。1517年被奥斯曼帝国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沦为法国委任统治地。1940年6月,法向纳粹德国投降后,黎被德、意轴心国控制。1941年6月英军在自由法国部队协助下占领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国部队宣布结束对黎的委任统治。1943年11月22日黎宣布独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国。1946年12月英、法军全部撤离黎巴嫩。1975年4月,内战爆发。1990年,黎内战结束。

    黎巴嫩是大阿拉伯自由贸易区(GAFTA)成员国,服务业较为发达,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黎巴嫩国内生产总值180亿美元(202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576美元(2021年),经济增长率-25%(2020年)。

    基本信息

    中文名:黎巴嫩共和国

    国家领袖:总统:米歇尔·奥恩,总理米卡提

    外文名:The Republic of Lebanon

    人口数量:约 607 万(2020年)

    简称:黎巴嫩

    人口密度:667.2 人/平方公里(2020年)

    所属洲:亚洲

    主要民族:阿拉伯人

    首都:贝鲁特

    主要宗教:伊斯兰教-逊尼派、伊斯兰教-什叶派、基督教

    主要城市:的黎波里,巴勒贝克,泰尔,赛达等

    国土面积:10452平方公里

    国庆日:1943年11月22日

    水域率:1.6%

    国歌:黎巴嫩共和国国歌

    GDP总计:180 亿美元(2021年)

    国家代码:LBN

    人均GDP:4576 美元(2021年)

    官方语言:阿拉伯语

    国际电话区号:+961

    货币:黎巴嫩镑

    国际域名缩写:.lb

    时区:UTC+2(夏令时:UTC+3)

    道路通行:靠右驾驶

    政治体制:议会制共和制

    最大城市:贝鲁特

    最大行政区:贝卡省

    气候:地中海气候

    国树:雪松

    同北京时差:夏令时:-5;冬令时:-6

    主要学府:黎巴嫩大学、贝鲁特阿拉伯大学等

    历史沿革

    古代历史

    黎巴嫩旧译利巴嫩,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地区,早在2000多年前,腓尼基人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现在黎巴嫩小店里经常可以看到出土的腓尼基小人的仿制品。腓尼基人是第一个环非洲航行的民族,发明了腓尼基文字。黎巴嫩过去曾经盛产香柏,这些参天巨树都是邻近国家的重要建筑材料。这些有关黎巴嫩的零散记录,都可以在旧约圣经里看得到。后来,古罗马占领了黎巴嫩,并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巴尔贝克神庙,该神庙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最大的罗马古建筑之一。

    由于黎巴嫩扼守亚非欧战略要道,所以不少民族都曾经占领过黎巴嫩。相继受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罗马统治;七至十六世纪初成为阿拉伯帝国一部分。1517年被奥斯曼帝国占领。

    独立建国

    黎巴嫩人民多次举行起义,反对土耳其苏丹和当地封建主的双重压迫。17世纪初,黎巴嫩埃米尔法赫鲁丁二世势力逐渐壮大,新建了一支军队并实行社会改革,建立起事实上独立的大黎巴嫩。但土耳其大军压境,法赫鲁丁二世投降并被处死。

    18世纪末,黎巴嫩埃米尔贝希尔·谢哈布二世继承法赫鲁丁二世的未竟事业,利用农民起义铲除了几个强大的封建家族,将统治权集中到自己手中。1831年,他与反抗土耳其统治的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结盟,把土耳其人逐出了黎巴嫩。1840年,埃及军队从黎巴嫩撤退后,英、法两国为争夺黎巴嫩的市场,不断挑起基督教马龙派与伊斯兰教德鲁兹派之间的斗争。土耳其乘机于1842年重占黎巴嫩,并将黎巴嫩分为两个省,北部由亲法的马龙派封建主管辖,南部则归亲英的德鲁兹派封建主统治。

    1860年,黎巴嫩发生基督教马龙派教徒与musilin德鲁兹派之间的激烈冲突,法国出兵干涉。此后黎巴嫩成为得到国际承认和保证的自治区,由土耳其政府任命并经法、英、俄等国同意的一个信奉基督教的行政长官统治。1920年,成为法国委任统治地。

    1926年5月,黎巴嫩宣告成为共和国,颁布了宪法,但仍保留法国的委任统治权。1941年6月,英军在自由法国部队协助下占领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国部队宣布结束对黎的委任统治。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摆脱法国委任统治正式宣布独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国。1946年12月英、法军全部撤离黎巴嫩。因黎巴嫩总统加米耶·夏蒙宣布接受艾森豪威尔主义,1958年5月,黎巴嫩爆发了反对夏蒙政权的武装起义。7月15日,美国军队以维护黎巴嫩独立和保护美国侨民安全为借口,在黎巴嫩登陆,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10月26日,美军被迫撤出。

    1969年,黎巴嫩军队与巴勒斯坦游击队发生军事冲突,后来双方就巴解组织在黎巴嫩的基地及活动范围等作了具体规定。

    内战及内战之后

    1943年,黎巴嫩独立前夕,各教派曾就国家权力的分配达成协议:总统和军队总司令由基督教马龙派人士担任,议长和总理分别由伊斯兰教什叶派和逊尼派人士担任,议员和部长的席位按各教派的人口比例分配。后来由于人口结构变化,居民中信奉伊斯兰教的增多,musilin要求增加自己的权力,并为此展开了斗争。巴勒斯坦武装力量转移到黎巴嫩后,得到黎巴嫩全国运动的支持,但却遭到了黎巴嫩阵线的反对。

    1975年,黎巴嫩爆发了一场持续了15年的内战,严重破坏了黎巴嫩的经济,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估计,有15万人遇难,20万人受伤,约90万人(占战前人口的五分之一)流离失所。1990年,各方签署塔伊夫协议(Taif Agreement)结束内战,但黎巴嫩的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一片废墟。

    叙利亚自1976年10月起在黎巴嫩驻军,并扶植国内的zhenzhu党游击队;而以色列亦控制过南黎巴嫩一段时期作报复,开辟了安全区,1985~2000年实行武装占领。

    在内战期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利用黎巴嫩对以色列发动袭击。以色列国防军分别于1978年和1982年两度入侵并占领黎巴嫩,第二次入侵时,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遭到驱逐。2000年之前以色列一直控制着黎巴嫩南部。由于zhenzhu党不断发动袭击,而且舆论认为如果以军撤出黎巴嫩,暴力事件将减少并消解,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巴拉克(Ehud Barak)决定撤军。联合国认为以色列部队撤出蓝色分界线符合联合国安理会第425号决议,但边境地区舍巴农场(Shebaa)的所属权仍有争议。zhenzhu党宣称它不会停止军事行动直到这一地区获得解放。

    2005年4月26日,叙利亚遵照联合国决议,自黎巴嫩撤军,结束29年的直接干预。

    雪松革命

    2005年2月14日,黎巴嫩前总理拉菲克·哈里里(Rafik Hariri)在贝鲁特圣乔治湾附近的一起汽车爆炸袭击中遇刺身亡。

    刺杀事件激起了一系列游行示威,2005年3月14日,多达100万人示威游行,要求结束叙利亚对黎巴嫩的占领。媒体称之为雪松革命,示威者要求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并成立一个国际委员会来调查刺杀事件。由于叙利亚在黎巴嫩开展广泛的军事和情报行动,而且哈里里与大马士革就叙利亚支持修订宪法以延长埃米尔·拉胡德总统的任期一事颇有嫌隙,亲西方的“3月14日联盟”领导人指控叙利亚是这起刺杀事件的主使。其他人(即亲阿拉伯的“3月8日联盟”、zhenzhu党和叙利亚官员)则宣称这起刺杀事件可能是以色列的摩萨德(Mossad)所为,意在破坏黎巴嫩的稳定。

    联合国安理会于4月7日一致通过了1595号决议,呼吁对哈里里刺杀事件进行调查。初步调查结果“梅利斯(Mehlis)报告”于10月20日正式公布,报告称叙利亚和黎巴嫩政府高官均参与了这次刺杀事件。最终在国际压力下,叙利亚被迫从黎巴嫩撤出1.5万人的军队,结束对黎巴嫩长达三十年的占领。4月26日,所有叙利亚正规军都已经撤离。哈里里刺杀事件之后,发生了一系列针对众多亲西方黎巴嫩政要的刺杀事件。

    2006年以黎冲突

    2006年7月12日,为了转移以军的注意力,zhenzhu党向以色列边境城镇发射了huojiandan,然后对在以色列边境巡逻的两辆悍马装甲车发射了反坦克导弹。两辆悍马中共有7名以色列士兵,2人受伤,3人死亡,另外2人被绑架到黎巴嫩。在以军以失败告终的一次营救行动中,另有5名士兵死亡。在黎巴嫩,空袭造成其民用基础设施严重受损(包括贝鲁特机场),此后,以军地面部队又进入了zhenzhu党控制的地区。在至少962次袭击中,以军在黎巴嫩南部投放了460万枚集束炸弹,其中大部分是在战争结束前的最后3天中投放的,当时以军知道和解即将达成。在以色列,zhenzhu党向以色列北部发射了3970枚huojiandan,大部分都是向城区发射的。长达一个月的冲突给以色列和黎巴嫩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以色列有近160人丧生,黎巴嫩有1000多人丧生。8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发布了1701号决议,要求zhenzhu党和以色列停火,冲突正式结束。被绑架的戈德瓦瑟(Goldwasser)和雷格夫(Regev)被关押了2年,期间没有任何关于他们的消息。直到2008年7月16日,zhenzhu党归还了他们的遗体以换取活着的zhenzhu党战俘。

    巴里德河冲突

    巴里德河(阿拉伯语为نهر البارد,意为寒冷的河流)是黎巴嫩北部的一个巴勒斯坦难民营。大约3万名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及其后代住在营地及周边地区。1949年12月,红十字会联盟建立了这个营地,收留贝卡河谷和的黎波里郊区饱受严冬之苦的巴勒斯坦难民。根据1969年《开罗协议》,黎巴嫩军队不得进入任何巴勒斯坦营地。

    2007年5月19日,周六深夜,黎巴嫩安全部队包围了一座建筑物,据称被控当天早些时候劫持银行的法塔赫武装分子藏身其中。2007年5月20日周日上午,黎巴嫩安全部队对该建筑物发起进攻,双方开始了长达一天的交火。出于报复,法塔赫伊斯兰组织成员袭击了巴里德河营地的一个军队检查站,杀死了数名熟睡中的士兵。黎巴嫩部队则立即对营地进行了轰炸。

    巴里德河营地成为了黎巴嫩军队与法塔赫交战的中心。营地一方面被团团包围,一方面又遭到严重轰炸。据联合国难民救济及工程局估计,双方的战斗摧毁了营地中85%的住所使人们无法居住,还对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至少有169名士兵、287名游击队员和47名平民丧生,多达4万名营地居民被迫逃离,许多人向南逃到10公里外早已人满为患的巴达维营地。

    2008年内乱

    2007年10月,拉胡德总统任期结束,反对派表示如果不能达成分权协议,就拒绝为继任者投票,这使得黎巴嫩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总统。由于政府宣布zhenzhu党的通信网络为非法,2008年5月9日,zhenzhu党和阿迈勒(Amal)部队占领了贝鲁特西部,发动了自1975—1990年内战以来最糟糕的内乱。

    2008年5月21日,在阿拉伯联盟的调解下,经过5天的谈判,黎巴嫩主要各方在卡塔尔签订了《多哈协议》,结束了战斗。根据协议,双方都同意选举前部队领袖米歇尔·苏莱曼(Michel Suleiman)为总统,并建立全国统一政府,反对党拥有否决权,结束了长达18个月的政治僵局。协议标志着反对党的胜利,他们在组阁、zhenzhu党通讯网络以及机场安全主管方面赢得了对方让步,增加了其政治筹码。

    2009年6月7日,黎巴嫩举行第十四届议会选举,萨阿德·哈里里被任命为总理并于11月9日组成新一届内阁。2018年6月26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理事会在此间举行的年会上宣布,已批准黎巴嫩作为意向成员加入。

    政治危机

    2020年8月10日晚7点30分左右,黎巴嫩总理哈桑·迪亚卜发表电视讲话宣布黎巴嫩本届政府辞职。此前贝鲁特(Beirut)港口发生强烈爆炸,引发了对该国领导层的轩然大波。

    2021年6月11日,黎巴嫩看守政府总理迪亚卜签署特别法令,将8月4日定为全国哀悼日。

    组建新政

    据黎巴嫩当地电视台Al-Jadeed TV报道,2021年9月10日下午,纳吉布·米卡提被任命组建新政府后的第45天,黎巴嫩新政府组建完成。在议长贝里的见证下,总统奥恩和候任总理米卡提签署了新政府的组建法令。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黎巴嫩行政区划黎巴嫩位于西亚地区。毗邻地中海,拥有225公里(140英里)长的海岸线,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接壤,南部与以色列接壤。黎巴嫩和叙利亚边界绵延375公里(233英里) ,黎巴嫩和以色列边境长为79公里(49英里)。在以色列占领的戈兰高地中有一块与叙利亚有争议的舍巴农场,但边界已由联合国划定。

    地形

    黎巴嫩全境按地形可分为沿海平原;沿海平原东侧的黎巴嫩山地;黎巴嫩山东侧的贝卡谷地和东部的安提黎巴嫩山。黎巴嫩山纵贯全境,库尔内特·萨乌达山海拔3083米,为黎最高峰。河流众多,向西注入地中海。

    气候

    黎巴嫩属地中海型气候,年平均气温21℃。但由于其境内多山,气候条件有很大差异。每年5-9月份为旱季,次年4月份为雨季,年降雨量750-1000毫米,山区高海拔区可达1500毫米,而贝卡谷地则只有380-630毫米。沿海地区夏季炎热干燥,但没有炙热高温,7月份平均最高温度32℃;冬季温和多雨,1月份平均最低温度11℃。山区夏季凉爽,冬季下雪,部分高山地区积雪时间近半年,是中东为数极少的有雪山的国家。黎巴嫩独特宜人的气候使之成为中东地区享誉盛名的度假胜地。

    自然资源

    黎巴嫩境内地形多样。50%以上是海拔超过千米的山地,黎巴嫩山脉由南向北渐次升高,直至以雪松命名的高峰海拔3000多米。黎巴嫩是中东地区水资源比较充足的国家,拥有众多河流,无戈壁、沙漠,每年有4-5个月的丰雨期,高海拔山区每年有4-6个月积雪覆盖,积雪融水是黎巴嫩优质水源之一,滋养着黎巴嫩山区及粮仓贝卡谷地。但黎巴嫩由于缺少水利设施,加之属多孔的喀斯特地质条件,水资源流失比例较高。

    黎巴嫩矿产极少。仅有铁、铅、铜、褐煤和沥青,储量少,开采也不多。制造业原料主要依赖进口。已经证明黎巴嫩与塞浦路斯间海域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据黎巴嫩当地媒体报道,该海域石油储量6.6亿-8.6亿桶,天然气储量达30万亿-90万亿立方英尺。

    黎巴嫩雪松生长在1200米至1800米高的阴坡上,在雪水和海雾滋润下,挺拔秀美、清香四溢,与喜马拉雅雪松、大西洋雪松、短叶雪松并列为世界四大雪松。由于木质坚硬,雪松木作为优质建筑材料,是腓尼基时期的重要出口产品,古埃及法老船,耶路撒冷所罗门圣殿,乃至古罗马皇帝的宝座,都是用黎巴嫩雪松木制作的。数千年砍伐使雪松面积大量减少。据统计,黎巴嫩现有雪松面积仅1700公顷,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2.83%。目前黎巴嫩全境已设立多个雪松自然保护区。

    黎巴嫩东部的贝卡谷地是一片广阔的山间谷地,由于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被称为黎巴嫩的粮仓。黎巴嫩大部分葡萄酒厂和葡萄种植园位于贝卡谷地。黎巴嫩境内果树品种繁多,有香蕉、柑橘、葡萄、油橄榄、柠檬、樱桃、杏、苹果、枣椰树等。

    行政区划

    区划

    黎巴嫩行政区划2003年后黎全国分为贝鲁特、北方、南方、黎巴嫩山区、贝卡、阿卡尔、巴尔贝克-赫尔梅勒、纳巴蒂亚等8个省,省下共设25个县,县下设镇。截止2014年,首都贝鲁特(Beirut)人口约150万人,占黎全国人口的40%,是黎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中东著名的商业、金融、交通、旅游和新闻出版中心,1975年内战爆发前被称为“中东小巴黎”。

    黎巴嫩行政区划包括6个省(括号内为首府):贝鲁特省(贝鲁特)、黎巴嫩山省(巴卜达)、北部省(的黎波里)、贝卡省(扎赫勒)、奈拜提耶省(奈拜提耶)、南部省(赛达)。

    2022年10月11日,以色列总理拉皮德通过社交媒体账户发表声明称,以色列已经与黎巴嫩就双方争议海域划界问题达成协议。

    主要城市

    贝鲁特(Beirut),黎巴嫩首都。位于地中海边狭长的平原上,背依连绵起伏的黎巴嫩山,既是地中海东岸最大的优良海港城市,又是黎巴嫩共和国的重要门户和货物集散地;既是中东商业、交通、金融和文化中心,又是东西方的连结点和出入中东的大门。贝鲁特以它那精美的建筑艺术,绚丽的自然风光和闻名的历史古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者。贝鲁特不仅是黎巴嫩政府所在地,同时对黎巴嫩经济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贝鲁特中央区、哈姆拉街、阿什拉菲赫等地有众多公司与银行。此外还有许多著名出版社、剧院,夜生活丰富,因此也成为了区域内的文化中心。20世纪末期因黎巴嫩内战被毁,经历了大重建。2019年12月26日,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第282名。 2020年8月4日傍晚,贝鲁特港口区发生剧烈爆炸,截至北京时间2020年8月12日已造成171人丧生,失踪人数介于30人至40人之间。  (8·4黎巴嫩首都爆炸事故)。

    的黎波里,是黎巴嫩第二大港口城市,黎巴嫩北方省省会。位于黎巴嫩西北部地中海东岸阿里河河口,又名“塔拉布卢斯”,人口约50万,包括高档住宅区米纳,是黎巴嫩北方的商业、工业和旅游中心。的黎波里的工业有炼油、肥皂、制革、轧棉、针织、烟草与水果加工。并为海绵采集业中心。主要工业有皮革、纺织、肥皂、香料,并建有炼油厂。地中海东岸重要外贸港口,有铁路通贝鲁特和叙利亚,有输油管通联伊拉克油田。

    国家象征

    国名

    黎巴嫩国名取自境内的黎巴嫩山(阿拉伯语:جبل لبنان; Jabal Lubnān, 叙利亚语:ṭūr lébnon)。“黎巴嫩”之名源于闪语族腓尼基语字根:l-b-n,意思是白色,似乎是从黎巴嫩山白雪皑皑的顶峰得名。在埃勃拉图书馆的古文本、吉尔伽美什史诗以及希伯来圣经中,都提到了黎巴嫩之名。

    国旗

    黎巴嫩国旗旗面上下为红色,中间为白色。白色部分中央是一棵《圣经》中提及的黎巴嫩雪松。红色象征自我牺牲,白色象征和平,雪松代表挺拔强劲的力量及纯洁、永存。

    黎巴嫩从1918年开始将黎巴嫩雪松用在旗帜上,当时的树图案以两种颜色绘成:树干与树枝用棕色,树叶用绿色。1995年,国旗上的黎巴嫩雪松被改为全株皆使用绿色。

    国徽

    黎巴嫩国徽呈盾形。盾面上为斜置的国旗图案,周围有白色绶带,底部的白色饰带上分别用阿拉伯文和法文写着“黎巴嫩共和国”。

    国歌

    《黎巴嫩共和国国歌》

    歌词大意:我们为祖国、为荣誉迈步向前,我们的勇气和文采为当世称羡,我们的高山和深谷把英才哺育,我们献身于祖国,把事业树建。我们为祖国、为荣誉迈步向前,为祖国奔向前。

    国树

    雪松(学名:Cedrus deodara (Roxb.) G. Don)是松科雪松属植物。常绿乔木,树冠尖塔形,大枝平展,小枝略下垂。叶针形,长8-60厘米,质硬,灰绿色或银灰色,在长枝上散生,短枝上簇生。10-11月开花。球果翌年成熟,椭圆状卵形,熟时赤褐色。产于亚洲西部、喜马拉雅山西部和非洲,地中海沿岸,中国只有一种喜玛拉雅雪松,分布于西藏南部及印度和阿富汗。分布于阿富汗至印度,海拔1300-3300米地带,中国多地有栽培。

    人口民族

    人口

    黎巴嫩主体民族为阿拉伯化的黎巴嫩人(大多为古代腓尼基人及古阿拉米人的后裔),占95%,另外信仰基督宗教的亚美尼亚人约占4%,其他民族约为1%。黎巴嫩的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法语和英语。2008年统计,黎巴嫩全国总人口约410万(不包括长期滞留黎巴嫩的约50万巴勒斯坦阿拉伯难民),其中约一半的人口集中在贝鲁特和黎巴嫩山区两省,另一半分布在其他六省。目前黎巴嫩全国人口中,基督徒约占40.6%,musilin约占54%,德鲁兹教派约占4.6%。

    民族

    由于民族宗教的复杂特性和多年内战,黎巴嫩还是世界上鲜有的国外黎裔人口多于国内人口的国家,其中国外黎裔人口中基督徒占大多数,世界各地的黎裔人口约1500万,主要分布在美洲、欧洲、非洲及海湾国家,亦有不少名人属于黎巴嫩裔。华人在黎巴嫩非常少。

    政治

    政体

    黎是议会民主共和国。议会实行一院制,现有128个议席,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议员各占一半。黎党派林立,但力量分散,目前无一党占绝对优势。2019年10月,因黎巴嫩政府宣布将对手机社交软件进行免费通话的用户征税,黎民众发起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总理萨阿德·哈里里(Saad Hariri)辞职。2020年1月,黎新政府组成,哈桑·迪亚布(Hassan Diab)任总理。8月4日,黎首都贝鲁特港口区发生重大爆炸事件,造成190人死亡,6500多人受伤。抗议民众要求政府下台。10日,总理迪亚布宣布政府集体辞职。11月22日,奥恩总统授命黎前总理哈里里组阁,但因各方分歧严重,组阁未果。2021年7月,奥恩总统授命前总理米卡提组阁。2021年9月10日,米卡提成功组建新政府。2022年5月15日,黎举行新一届议会选举。6月23日,总统奥恩授权看守政府总理米卡提组阁。

    政府

    总理是政府首脑,主要职权是:领导内阁,并担任最高国防委员会副zhuxi;在与协会协商后,组成政府;与总统共同签署除任命总理、接受内阁集体辞职或要求内阁解散以外的命令;签署要求召开特别会议和颁布法律及要求重新审议法律的命令;要求内阁召开会议并实现向总统公报会议内容和将要讨论的禁忌一体;监控国家机构的管理岗位工作,协调各部委间的关系。

    政府是国家权力执行机构,军队归其领导,内阁权力如下:为国家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法律草案等,并采取必要的决议予以实施;监督法律、规章的执行,负责国家民事、军事、安全等所有机构的工作;负责讨论国家重大议题,并需2/3的内阁成员同意才具有法律效力。

    黎巴嫩内阁于2011年6月组成,共30人,主要成员为:总理纳吉布·米卡提(Najib Mikati),副总理萨米尔·穆格比勒(Samir Mouqbel),外交和侨民事务部长阿德南·曼苏尔(Adnan Mansour),内政和城镇部长马尔旺·沙尔比勒(Marwan Charbel),财政部长穆罕默德·萨法迪(Mohammad Safadi),经济与贸易部长纳古拉·努哈斯(Nicholas Nahas),司法部长谢奇布·卡尔塔巴维(Shakib Qortbawi)等。现任总理萨阿德·哈里里(SaadHariri)。

    宪法

    1926年5月23日颁布,后经8次修改。1990年9月修改时增加了前言。宪法规定黎巴嫩是一个独立、统一和主权完整的国家,是议会民主共和国,具有阿拉伯属性,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任何有悖各教派共处原则的权力均属非法。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6年,不得连选连任。1995年10月19日,议会修改宪法第49条,规定“现任总统在特殊情况下延任3年,延任只准一次”。修改宪法必须由总统提议后、经政府向议会提出,或10名以上议员提出动议,并获议会三分之二多数通过。2004年9月2日,议会通过决议,同意拉胡德总统延任三年。

    议会

    为一院制。主要职能是制定法律、修改宪法、选举总统、批准总理和阁员人选及审议国家财政预算和对外条约及协定。议席按教派间协商后的比例分配,议员由普选产生,任期4年。议会原设99个议席,基督教派和伊斯兰教派按6∶5分配席位。根据“塔伊夫协议”,黎政府于1991年6月任命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各占一半的108名议员。1992年7月议会通过选举法修正案,议席增至128个。本届议会于2009年6月7日选举产生,以萨阿德·哈里里领导的未来阵线为首的“3月14日联盟”获得71个席位,以zhenzhu党、阿迈勒运动为首的“3月8日联盟”获得43席,以米歇尔·奥恩领导的自由爱国运动为首的“变革与改革联盟”获得12席,独立人士获得2席。

    政党

    黎党派林立,力量分散。主要政党有:

    (1)“未来阵线”(Future Movement):伊斯兰教逊尼派政党。由黎前总理拉菲克·哈里里创建。2005年2月哈遇刺后,其子萨阿德·哈里里(Saad Hariri)接任“未来阵线”领袖。同年6月,萨领导的竞选联盟在议会选举中赢得近60%议席,“未来阵线”跃升为黎政坛和议会第一大政治力量。2009年6月黎议会选举,“未来阵线”领衔的“3·14”联盟再次获胜,赢得全部128个议席中的71席。2010年7月,“未来阵线”正式组建政党,萨阿德·哈里里当选zhuxi,其弟艾哈迈德·哈里里当选zongshuji。

    (2)黎巴嫩长枪党(The Lebanese Kataeb Party):基督教马龙派政党。1936年11月成立,创始人为皮埃尔·杰马耶勒。2008年2月,阿明·杰马耶勒(Amin Gemayel)当选长枪党zhuxi。

    (3)“黎巴嫩力量”(Lebanese Forces):基督教派右翼政党,原系长枪党的武装力量,由长枪党创始人皮埃尔·杰马耶勒次子巴希尔·杰马耶勒1976年创建。现任领导人为执行委员会zhuxi萨米尔·贾加(Samir Jaga)。

    (4)自由国民党(The National Liberal Party):基督教马龙派政党。1958年9月成立,现任zhuxi杜里·夏蒙(Dory Chamoun)。

    (5)zhenzhu党(The Party of God或Hezbullah):黎musilin什叶派政党。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间成立,与伊朗关系密切。该党拥有民兵约5000人,集中在黎南部地区。1992年2月18日,谢赫·阿巴斯·穆萨维zongshuji被炸身亡,哈桑·纳斯鲁拉(Hassan Nasrallah)当选zongshuji。2005年,zhenzhu党成员首次担任政府部长。2009年议会选举中该党获得12席。11月,该党宣布放弃建立伊朗式伊斯兰政权,突出该党的黎巴嫩和阿拉伯属性,强调该党将逐步转变为“防卫力量”和建设国家的支柱。本届政府中有两名阁员来自zhenzhu党。

    (6)自由国民阵线(Free Patriotic Movement):1992年由黎前军政府总理米歇尔·奥恩(Michel Aoun)将军组建。2005年成为议会内最大的基督教党团。2006年4月正式改组为政党。

    (7)“阿迈勒”运动(Amal Movement):伊斯兰教什叶派政党。1974年成立,前身为“被剥夺者运动”,为伊斯兰教什叶派主要组织。zhuxi纳比·贝里(Nabih Barri)(现议长)。

    (8)社会进步党(The Progressive Socialist Party):1949年5月成立,为伊斯兰教德鲁兹派政党,有党员约6000人。1980年该党加入社会党国际。zhuxi瓦立德·琼布拉特(Walid Joumblatt)。

    (9)黎巴嫩共产党(The Lebanese Communist Party):1924年成立,是中东地区创建较早的共产党之一。1948年被宣布为非法,1970年取得合法地位。约有党员3000人。zongshuji哈利德·哈达德(Khalid Haddad)。

    司法

    法院分为初审法院、上诉法院、最高法院、行政法院和治安法院。此外还有处理婚丧、遗产继承等问题的宗教法庭。

    政要

    米歇尔·奥恩:总统。1935年2月出生于贝鲁特,基督教马龙派。曾在贝鲁特基督兄弟学校、圣心学校、黎军事学校等接受教育,在法国炮兵学校等军事学校受训。1984年6月担任黎军司令并晋升中将。1988年就任黎临时军政府总理兼国防部长。1991年流亡法国,于1996年在法组建自由国民阵线。2005年奥恩返黎,当年当选为议员,其领导的自由国民阵线成为黎议会最大的基督教党团。2015年卸任自由国民阵线zhuxi一职。2016年10月31日,黎举行议会选举,奥恩当选黎总统并随即就职。已婚,有3个子女。

    纳比·贝里:议长。1938年出生于塞拉利昂,伊斯兰教什叶派、阿迈勒运动zhuxi。毕业于黎巴嫩大学法律系,后在法国进修。1963年任黎全国大学生联合会zhuxi,并担任过世界爱国学生联合会执委会委员。后担任黎伊斯兰什叶派最高委员会委员,1980年当选为阿迈勒运动zhuxi。1984年4月30日,担任水、电、司法、南方、重建事务国务部长。1989年11月,担任水、电资源、住房、合作部长。1990年12月至1992年5月,担任国务部长。1992年10月21日当选为议长,1996年10月、2000年10月、2005年6月、2009年6月、2018年5月、2022年5月六次连任。有9个子女。

    经济

    概况

    黎实行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私营经济占主导地位。黎内战前曾享有中近东金融、贸易、交通和旅游中心的盛名,但16年内战加之以色列入侵,造成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约1650亿美元。1991年中东和平进程启动后,黎预期经济利好,大兴土木,后由于地区形势持续动荡,其经济复苏计划受挫,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九十年代后期,黎经济形势渐入困境,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债务攀升。2006年长达月余的黎以冲突造成黎大量基础设施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达32亿美元,间接损失超过70亿美元,使黎经济发展陷入停顿,债务负担加重,战后重建任务艰巨。冲突结束后,黎已获得逾100亿美元援助承诺。

    状态

    2022年4月4日,据土耳其阿纳多卢通讯社等媒体报道,黎巴嫩副总理萨阿德·沙米宣布,黎巴嫩央行及政府已经处于破产状态。萨阿德表示,这次破产造成的损失将由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黎巴嫩央行共同承担,各方对于承担损失的责任分配都没有异议。

    自2019年以来,黎巴嫩多次出现严重经济危机,货币一度贬值超过90%。2020年8月,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发生大爆炸,港口附近装有大量储备粮食的仓库也被引爆,粮食短缺的问题也直接破坏了全国经济形势,导致黎巴嫩出现大规模失业等严重经济问题。

    工业

    黎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以加工业为主。主要行业有非金属制造、金属制造、家具、服装、木材加工、纺织等。从业人数约20万,占黎劳动力的7%。2005年工业投资额为1.04亿美元,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是仅次于商业和非金融服务业的第三大产业。

    农业

    农业欠发达。2005年农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全国可耕地面积247939公顷,其中灌溉面积104009公顷。牧场36万公顷,林地面积79万公顷。农产品以水果和蔬菜为主。水果产值占农业产值的51%。果园面积约6万公顷,主产柑桔、苹果、葡萄和香蕉,年出口水果约26万吨。黎粮食生产落后,主要靠进口。国内粮食耕种面积共8万公顷,其中大麦、小麦种植面积2.5万公顷。其他农产品有玉米、马铃薯等。经济作物有烟草、甜菜、橄榄等。21世纪初黎葡萄种植业发展很快,2001年生产葡萄酒500万瓶,其中40%出口。贝卡谷地为黎主要农业种植区,占全黎种植面积35%及谷物产量的30%。

    旅游业

    黎巴嫩有雪山至大海的独特自然环境,气候宜人,拥有巴尔贝克神庙(Baalbek)、比布鲁斯(Byblos)、提尔(Tyre)、安贾尔(Anjar)、迦迪沙峡谷(Ouadi Qadisha)5处世界遗产,是中东著名旅游胜地。据世界旅游理事会提供的数据,2017年旅游业对黎巴嫩GDP的贡献为94亿美元,创2013年以来新高,其中70亿美元由外国游客创造。加上对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旅游业对黎巴嫩GDP的贡献率为18%。旅游业直接或间接创造33.8万个就业岗位。尽管受到地区安全局势不稳的不利影响,黎巴嫩旅游部门已启动多项战略投资项目以期恢复旅游业生机。世界旅游理事会估测2018年黎旅游业增长6.2%,创汇从33亿美元升至35亿美元,游客以欧美、海湾国家居多,欧美游客占比54.16%,其次为阿拉伯国家。2019年5月,黎巴嫩旅游部长启动首次访华行程,并邀请中国旅游产业运营商来黎商谈对接合作事。据黎旅游部不完全统计,2018年,约有8000余名中国游客进入黎巴嫩境内。为抗击新冠疫情,2020年3月,黎巴嫩启动全国总动员并延长至6月7日,封锁航空、水运等边境口岸,旅游业再度遭受重创。

    金融

    金融业是黎巴嫩经济四大支柱产业(金融、侨汇、旅游、贸易)之一,占GDP比例保持在10%左右。黎巴嫩是中东地区银行业务的金融中心,其银行业是中东地区最完善的之一。黎巴嫩严格执行银行保密制度。黎巴嫩中央银行(BDL)负责管理所有金融机构和货币兑换机构。2001年4月,黎巴嫩通过了第318号法律,要求继续强化银行保密制度,建立可疑交易报告制度,金融机构需获取客户身份信息并保存记录,允许司法机构依法查询银行信息和档案等。在黎巴嫩,商业银行是黎巴嫩金融机构的主要形式,流通的金融资产中,银行资产占80%。

    黎巴嫩中央银行是黎巴嫩银行(Banque du Liban,简称BDL),负责监管黎巴嫩金融机构和货币兑换机构,并且是黎巴嫩法律规定唯一的国家货币发行机构。黎巴嫩当地主要商业银行有:奥迪银行(Bank Audi)、布洛姆银行(BLOM Bank)、毕卜鲁斯银行(Byblos Bnak)、地中海银行 (BankMed) 、法 兰萨 银行 ( Fransabank )、 黎法 银行 ( BanqueLibano-Francaise)、贝鲁特银行(Bank of Beirut)、黎巴嫩信贷银行(CreditLibanais)、黎巴嫩加拿大银行(Lebanese Canadian Bank)和黎巴嫩兴业银行(SGBL)。

    贝鲁特证券交易所(BSE)于1920年由法国当时在黎巴嫩的托管当局创建,BSE市场由官方市场、次级市场和柜台交易组成。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约占黎巴嫩GDP近15%,也是黎巴嫩吸引外国投资的重要行业之一。据贝鲁特工程师协会季度报告显示,2015年黎巴嫩房地产市场建筑交易注册许可面积661万平方米,而2014年为76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3.7%。2015年住宅建筑面积最多,为538万平方米,占总建筑面积的81.3%,而商业办公用房占比8.4%,旅游、旅馆服务设施占比2.1%,学校、医疗服务设施占比2.5%、商业服务设施占比3.8%、社会公用服务设施占比1.9%。2016年建筑开工许可面积与上年度基本持平,2017年有小幅增长。水泥销量和房地产交易略有回升。2018年,黎巴嫩房地产业表现欠佳,新房交易和新建筑许可均创下2014年以来新低,分别为6.1万和138万,跌幅均超15%。2019年至今,随着黎巴嫩历史上最严重经济金融危机的爆发,房地产业持续萎缩,但资本管制收紧,当地人用银行外汇购买房产以增加外汇现钞受益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2020年房地产交易量猛增。

    对外贸易

    黎巴嫩对外贸易长期保持逆差。黎巴嫩经济和贸易部统计显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黎巴嫩对外贸易大幅增长,2007年进口额和出口额增幅分别为25.7%和26.5%,2008年进口和出口增幅分别高达36.6%和40.7%,2009年进口和出口增幅分别大幅骤降至0.7%和0.8%,2010年和2011年,进口和出口分别恢复了两位数的增幅。但是自2013年以来,受地区局势及全球经济不振的影响,黎巴嫩进出口贸易有所回落。自2016年起,地区局势趋向平稳,黎巴嫩进出口贸易亦逐年增长,趋近叙利亚危机前水平,但贸易逆差亦持续增长。2020年,受国内经济金融危机及疫情导致进口减少,黎巴嫩贸易逆差大幅收窄。

    黎巴嫩的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瑞士、希腊、中国、土耳其、阿联酋、德国、法国、沙特等。

    外资

    2001年,黎巴嫩颁布第360号法律《投资法》,该法律的实施,对外国投资者有较大影响。近年来,随着局势趋稳,黎巴嫩对国外投资的吸引力也进一步提高。2011-2018年黎巴嫩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分别为35、37.8、28.3、31、23.4、25.6、26和29亿美元。黎巴嫩鼓励外商投资的领域包括工业、食品及饮料行业、旅游业、农业、信息技术、电信、媒体等。对以上领域的投资,黎巴嫩给予优惠政策。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2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20年,黎巴嫩吸收外资流量为30.67亿美元;截至2020年末,吸收外资存量为177.52亿美元。

    外国援助

    据黎巴嫩重建委最新统计,1992年至2017年,黎巴嫩共接受国际援助125.48亿美元,其中无偿援助36.42亿美元,占28%,贷款89.05亿美元,占72%。黎巴嫩接受援助最多的国际组织为世界银行(19.71亿美元)、阿拉伯经济社会发展基金(14.86亿美元)、伊斯兰发展银行(14.92亿美元)、欧洲投资银行(10.99亿美元)、欧盟(8.53亿美元)等;主要援助国为科威特(13.85亿美元)、沙特(9.43亿美元)、意大利(6.37亿美元)、法国(5.28亿美元)、卡塔尔(3.26亿美元)、美国(1.81亿美元)、德国(1.90亿美元)和日本(1.64亿美元)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