榷盐法,榷是独木桥的意思,表明官府垄断经营盐业。
其主要内容总结起来,便是民产、官收、官运、官销。
其核心赚钱的方式,是低价买进,高价卖出。
比如今年官府收购盐的价格是每斗十钱,卖出的价格高达每斗一百一十钱,利润率达到百分之一千。
这样的利润率听起来十分恐怖,但是相比加各种税目,老百姓更愿意支持官府的榷盐法。
不过,仓促设立的榷盐法,除了利润太高外,也还有其他诸多漏洞。
第一是全面实行官营,增设了大量机构,增加了大量的官员,让朝廷的成本大幅度增加,手续也十分繁杂。
而且,由于官府垄断,机构和官员的增加,滋生了大量的腐败份子,即使李琩前面杀鸡儆猴,还是挡不住底下官员的腐败。
第二,官运、官销,就需要征大量民工运盐,增加了百姓的徭役负担,影响农业生产,也让百姓多有怨言。
基于以上问题,杜甫弹劾了官员的腐败,希望能裁剪机构,减轻百姓徭役。
但具体方法,杜甫暂时没想出来。
都说领导喜欢解决问题的人,不喜欢提出问题的人,但李琩不这么想,他觉得术业有专攻,以杜甫的能力,能在财政方面提出这些问题就算不错了,解决问题,还是交给专业的人。
于是,李琩叫来了在长安的刘晏。
李琩把杜甫的问题一一说给刘晏,问刘晏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刘晏对这些问题一清二楚,当即回道:“回陛下,臣近日有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原想等理清思路,再奏报陛下,但陛下已然问起,臣只能先奏,若有不当之处,还请陛下恕罪。”
李琩道:“士安但说无妨。”
刘晏道:“这些问题皆是因官收、官运、官销所引起,若是改为官收、商运、商销,则问题迎刃而解。”
“说详细些。”李琩道。
刘晏道:“官收是盐法的根本,万不能动,但官运、官销则不然,官府收盐之后,可照样高价卖给盐商,让盐商去运,让盐商去销。这样一来,朝廷就可以精简机构,裁剪人员,把贪腐之人,排除在盐官之外,也不用征徭役运盐。”
刘晏所说的,其实就是批发和零售的问题,李琩瞬间就听懂了。
但一旁的杜甫对经济一块并不精通,想了半晌,才勉强明白,问道:“让商人再过一道手,他们再翻倍加价卖给百姓,如此一来,百姓如何生活?难道朝廷限价吗?若是限价,商人们恐怕不会做这亏本的买卖。”
刘晏道:“官府精简了机构,裁撤了官员,节约了成本,卖给商人时,便不用那么高的价格。当然,商人逐利,即使他们从官府手里拿盐的价格低,也可能高价卖给百姓,对于这种情况,朝廷不好强行限价,但是可以设置常平仓。粮食可以设置常平仓,盐也可以。设了常平仓,若是盐商们售价过高,官府就从常平仓里出盐卖给百姓,平衡市价。这样既能稳定盐价,还能照顾到商人不愿去的偏远地区。”
杜甫听完,惊住了。
因为刘晏的方法,不仅解决了他提出的问题,还考虑到了商人不愿去的偏远地区。
想当年,杜甫的祖上也是搞经济的,只是后来大唐科举以诗文取仕,他们杜家便转而搞起了文学。
李琩对刘晏的办法颇为认可,他原本想补充一条,但想想还是忍住了。
李琩想补充的,是刘晏盐法的一个漏洞——官商勾结,私盐贩子有机可乘。
但他没说,因为他知道事物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个漏洞的存在,初期可以吸引大批商人入行,也可以倒逼官盐修正问题,等把盐商套牢,他再想办法解决这个漏洞。
刘晏心思机敏,见李琩欲言又止,道:“臣仓促之间想出此法,思虑不周,请陛下指正。”
“士安此法,十分精妙,我没什么意见。”李琩微微一笑,顿了顿,道:“我只是对盐井有些新的思考。”
刘晏一怔,道:“请陛下赐教。”
李琩道:“当前的盐井,还是传自李冰兴建都江堰时发明的大口浅井,大口浅井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且挖掘不深,我有一个新的设计,能节约人力物力,且深挖盐井。”
刘晏又惊又喜,忙道:“请陛下说详细些。”
李琩起身到龙案上,找出一张图纸,递给刘晏,道:“你瞧瞧。”
刘晏接过看了半晌,好奇道:“这是什么原理?”
“杠杆……”李琩原本想说杠杆原理,但考虑到刘晏可能听不懂,转道:“士安会舂米吗?”
刘晏点头道:“会。”
李琩道:“就和舂米差不多,你踩一头,让另外一头向下运动。”
刘晏恍然大悟,道:“竟然如此简……高明!”
刘晏“如此简单”差点脱口而出,但李琩提出的发明,他怎么也得用奉承的词。
李琩知道刘晏想说什么,笑道:“很多发明的原理都很简单,只是应用是一個漫长的过程。”
刘晏见李琩听出了他咽下去的话,尴尬一笑,道:“陛下说得是,原理虽然简单,但工具设计复杂,若非陛下天纵英才,让臣想上几辈子也想不出这种设计,还请陛下替这新工艺赐名。”
李琩道:“便叫卓筒井吧。”
这工艺说起来简单,但其实即使李琩见过这种设计,能记住也是机缘巧合。
卓筒井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世界石油钻井之父,他前世时,还去四川大英博物馆亲自看过,想不记得也难。
李琩沉吟片刻,道:“这图纸也是我仓促画成,其中可能有些缺陷,士安你去召工匠制作,若是有问题,及时与我商讨,不要怕惊扰我而误了事。”
刘晏高兴领命:“是!”
一旁的杜甫在旁边默默看着李琩的一言一行,再结合昨日对李琩的认识,他终于明白,李琩手下这些人,为什么对李琩既忠心,又忌惮。
因为李琩所表现出来的能力,高超的御人之术只是其次,李琩不仅充分信任下属,给下属表现的机会,还能提出各种奇思妙想。
没人知道李琩的脑子到底了装了多少东西,他们只知道,跟着李琩,就能功成名就,背叛李琩,就没有好下场。
杜甫不由得暗暗感叹:“真是天佑大唐,降下如此英主!”
李琩不知道杜甫心中所想,他只是早就想过,无论是现在推行的盐法,还是后续即将推行的税法,或是对世家门阀的打压,解决的都是分配的问题。
而要想中兴大唐,又兼顾百姓,还需要解决生产的问题。
他一开始之所以没有着急解决生产,是因为分配和生产是相辅相成的,他没有掌握分配权,就推行不了生产技术。
砧板上的鱼,是没有发言权的。
但现在,他是手握雄兵的大唐实权皇帝,他可以在分配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推行他的生产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