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没有卖后悔药的地方,只因二弟桓云升官,桓温一时高兴,答应了入京朝拜,又担心自己有去无回,被强留京师。后悔之余,桓温便把三弟桓豁和军师郝隆(字佐治),召唤帐中,求计于这两人。
三人各座,桓温道:“今日太后加封二弟江州刺史之职,一时兴奋,答应了入京之事,现在想来,酒后多言,甚是后悔。”
桓豁问道:“兄长因何后悔?”
桓温道:“桓、庾两家联姻,是太后的面子,庾希那心思,只有庾氏一家独大,必不容我。只恐入京,又要受其暗算。”
郝隆道:“在下以为,大将军回京,庾希不敢暗算。”
“为何?请佐治细言之。”
郝隆道:“殷浩一介文士,自恃才高,自比孔明,便北伐中原,一败涂地。岂不知,诸葛亮五伐中原,皆不能胜,殷浩只恐也是如此。殷浩兵败,庾希更无北伐大略,满朝文武必将仰望桓氏,谁还敢暗算?”
桓豁道:“小弟以为,太后力主联姻,绝非想软禁兄长,而是便于借助兄长之力,只有桓、庾两家和睦如初,太后方能安心坐朝。若是指望扣留兄长,稳定军心,江东士族众多,太后要扣留多少人才能安定天下?”
听了这番论述,桓温点点头:“听三弟与佐治先生如此一说,桓某心中方无顾虑,前去订亲,派谁合适?”
只见桓豁作揖道:“订亲之事,小弟愿为桓家亲使。”
“谁都可去,唯三弟不可去。”
“这又为何?”
“此番太后保媒,三弟回京,必然召见,若真把你留宫里,岂不耽误大事。”
桓温笑道:“为兄与你说笑,你与郝隆先生,乃是左膀右臂,我言听计从,缺一不可。定亲之事,还需另选个读书的人,就命吾儿桓伟,代我前去。”
征西大将军桓温安排三子桓伟,前往京师,与右将军王羲之会合,一同前往会稽郡山阴县,参与上巳节,这才引出:
三月初三订亲帖,欲将桓庾复和谐。
本为恩怨暗潮动,从此节时映天街。
桓伟,字幼道,桓温膝下第五子,是桓秘待嫁女儿的堂兄,作为娘家代表,虽然年方只有十五岁,但在东晋年间,已是成年男子。桓伟的秉性,与桓氏众将颇为不同,与三叔桓豁略微近似,也是位好文不好武的读书人,与王羲之这般高士相处一起,文风浓郁,相得益彰,桓温选派桓伟极为适宜。
桓伟跟随王羲之返回,参与订亲之事,二人乘马相伴,与王羲之相比,桓伟毕竟辈分小,年纪小,又是读书人,对王羲之是毕恭毕敬。
桓伟问道:“王将军安排订亲,在京师便可操办,何故东去会稽,选在山阴兰渚山之下?”
王羲之道:“王某在东山求学之时,曾与桓豁、谢安、庾希一同读书诵经,此地山林秀美,怡然养人。京师建康,烦嚣之地,搞个修褉节会,竟是朝廷要员,倍感庸俗,故而选在兰渚山。”
桓伟问道:“不知山阴,有何妙处?”
王羲之摸了摸胡须,心怀古风,悠然说道:“先秦之时,春秋有越国在此,越王勾践,在山阴耕种兰花,芳草碧美,由此得名。到了西汉之时,兰渚山建造驿站,为人所知,如今驿站虽废,驿亭尚存,古风荡荡。”
“看来这兰渚山,是颇有来历。”
“此地士雅景美,高士皆慕名而去,选此地过上巳节,再好不过,有天下名士聚会于此,共同见证桓、庾两家喜结连理,岂不更美?”
“右军大人,儒雅过人,晚辈能有幸从此节会,三生有幸。”
说话间,车马悠悠,已到会稽郡,此时天色已晚,王羲之、桓伟等人便在会稽郡住了两日,两日之后,便是上巳节。后有宋代陆游做《兰亭道上》为赞:
陌上行歌日正长,吴蚕捉绩麦登场。
兰亭酒美逢人醉,花坞茶新满市香。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携王府家人一同来到兰渚山,古亭一旁,往来匆匆,一贯清幽弥芳的兰亭,此时已是来客络绎不绝。
这兰渚山下,颇为热闹,上巳佳节不少江东名流,都受邀至此,共度佳节,一阵孩童的嬉闹声传过,只见为首两人,皆是王家所邀的客人,前来相迎。
左一位身长七尺有余,年纪三十几岁,白净标志,眉如柳剑,眼似魁星,鼻梁细长通天,唇薄细髯,头戴无帻冠,蓝袍束带,腰悬佩剑,正是谢安,字安石。
右一位,与谢安年纪相仿,身材修细,眉若远山,眼如海棠,八字小胡,鼻正唇薄,头戴束髻冠,灰袍束带,腰悬佩剑,此人是谢安四弟谢万,字万石。
“逸少兄,恭候多时,为何姗姗来迟?”
王羲之作揖还礼,为谢安、谢万引荐道:“有劳二位,安排节会,待我引荐,这位是征西大将军桓温之子桓伟,字幼道。”
谢安道:“兰亭节会,桓大将军遣爱子前来,真是有幸。”
王羲之与众人边走边说道:“此番节会,除了修褉驱邪,老夫还要主持订亲,身受托付,不敢怠慢呐。”
谢安问道:“逸少兄,这是谁家的婚事,要订在三月三?”
“实不相瞒,是庾友之子,与桓秘之女,两家订亲,这门亲事褚太后钦定,今日桓伟前来,便是代娘家人而来。”
“原来如此。难怪庾友、庾蕴早早而来,忙着候客,原来是娘家来人。”
王羲之、谢安、桓伟正往前走,只见一群儒生围着一人作揖行礼,甚是尊重,礼遇不逊丝毫不逊王羲之。谢安只看得一个背影,十分熟悉,便问道王羲之:“前方高士,又是哪位?”
王羲之说道:“孙绰孙兴公也。为了促成庾、桓两家联姻结好,太后钦定太学博士孙绰前来,奉上贺表。”
“太后为稳朝纲,真是用心良苦,我等过去见个礼。”
江东名流齐聚于此,称兄道弟,雅量徘徊,又有女眷孩童,穿梭其中,如人间仙境,好生清心。如唐代白居易做《和春深》二十首之一所述:
何处春深好,春深上巳家。兰亭席上酒,曲洛岸边花。
弄水游童棹,湔裾小妇车。齐桡争渡处,一匹锦标斜。
在兰渚山筹备节会的,里外张罗的正是王羲之诸子,晌午时分,正在忙碌之时,长子王玄之快步走来,作揖道:“启禀父亲,孩儿已备好食材,敢问几时设宴。”
王羲之转头对跟在身侧的桓伟说道:“今日之中,桓伟乃贵客,就由你来定。”
桓伟道:“右军大人,及诸位先生,皆是儒雅之人,久闻魏晋以来,江南名士,皆以曲水流觞,诗酒为乐,不如借曲水池,行诗酒之乐,如何?”
“知我者,乃桓伟也。”王羲之、谢安、孙绰等人大喜不已,王羲之道:“我儿玄之,快取耳杯前来,我等请众宾客,到曲水亭下,流觞赋诗。”
“孩儿遵命。”
王玄之下去招呼安排,参与兰亭节会的众人或是登山,或是下棋,或是采摘。文人雅士们一时难以聚齐,先有郗昙、虞说、魏滂、谢绎、孙嗣、曹茂之、曹华,任儗、吕系、吕本、曹礼,共十一人赶赴曲水亭前;再加上王羲之、和跟随左右的谢安、谢万、桓伟、庾蕴、庾友,共计是十七人。
曲水池成“之”字形,蜿蜒盘旋,曲折溪流,众人各持马扎,选曲折之处,坐了下来。支持曲水流觞的王羲之招呼下人道:“取耳杯来,放入溪流。”
耳杯,又称羽觞。器具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因为要在曲水池,借助溪流游戏,所以下人拿来耳杯,全是木质漆器,以便漂浮。
只见潺潺溪流,清澈如泉,耳杯浮在上面,随流而下,几度盘旋,先在曹茂之跟前停住。王羲之引荐道:“这位是会稽郡行军参军曹茂之,既然耳杯停在曹参军处,请曹参军先赋诗。”
曹茂之张望远处,即兴几句诗词上心,开口吟道:
“时来谁不怀,寄散山林间。
尚想方外宾,迢迢有余闲。”
诗词吟罢,众人喊好,这只耳杯再次放入溪流,几经辗转,漂落到郗昙跟前,几经潺动,驻足不动。众人指着郗昙,纷纷说道:“郗大人,饱读诗书,必有佳句,快快吟来。”
郗昙在众人之中,能文能武,官居散骑常侍,正逢会稽探亲,受王羲之相邀,前来参与节会。郗氏也是东晋年间的名门大户,郗昙不加思索,张口便吟道:
“温风起东谷,和气振柔条。
端坐兴远想,薄言游近郊。”